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成都律师 >> 成都动态

从马背教学到现代化学校

大律师网 时间:2019-10-16
导读: 孩子们参加升国旗仪式 三张漆成天蓝色的上下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宿舍进门右手边,放着一套不锈钢连体桌椅,供孩子们温习功课用。 过道上的美的牌反渗透净水机,出水可以直接饮用。机身上贴着温馨提示,第一条就是......

孩子们参加升国旗仪式

三张漆成天蓝色的上下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宿舍进门右手边,放着一套不锈钢连体桌椅,供孩子们温习功课用。

过道上的美的牌反渗透净水机,出水可以直接饮用。机身上贴着温馨提示,第一条就是汉藏双语写的,饮水要思源,祖国强大,我们受益,感谢党,感谢祖国。

食堂里,一摞摞的不锈钢餐具,在保洁消毒柜里发出锃亮的光。再过去,依次是洗物池、洗手池、洗碗池,宽敞的进餐区

这是日前,本报记者跟随全国党媒海西行来到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采访时,在学生宿舍和食堂见到的一幕幕。

曾经

老师骑马到放牧点巡回上课

学校已经有61年的历史了。最初,它被称为马背上的学校。在校史陈列馆,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校长李军指着陈列柜里的一具马鞍对记者说,当时唐古拉山镇的牧民们在海拔接近4700米的高寒地带过着游牧生活,老师们则骑着马,到相距遥远的各个放牧点巡回上课。

后来,就近家庭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上课,教学地点就在帐篷里面,于是又被称为帐篷学校。那时条件非常差,只有3名老师、10多个学生。不仅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连书本、粉笔和黑板也没有。

一块深褐色的木板,约一尺长、半尺宽,上面刻着藏文,两头打孔,拴着绳子在木板上面抹上油,打一点土灰,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它是帐篷学校时期,用于教学的简易黑板。李军告诉记者,直到1963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学校,才有了相对固定的校址。

1984年3月,学校更名为唐古拉山乡学校。到了1996年,在校学生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教师数量也达到了20名。

建校以来首次配备的现代化设备,是一台用于播放国歌和课间音乐的收录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配备录像机和卫星接收主机设备。

2003年,青藏铁路建设者捐资100余万元,让学校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不仅新建了一排砖混结构的教学用房,还配置了20台计算机。

蝶变

新学校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唐古拉山镇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乡级政府,它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脉北坡,距格尔木市区425公里,面积4.78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常年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不少牧民生活的区域,距唐古拉山镇政府驻地沱沱河沿万里长江上的第一个集镇,还有数百公里的距离,条件极其艰苦。

唐古拉山镇位于长江源头,是三江源区的核心区域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皆从此地发源。区域内冰川密布,为3条大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山融水。对三江源区的生态涵养、管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8月,民政部门正式批准成立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长江源村原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告诉记者。

2005年8月12日,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在新的聚居地格尔木市南郊长江源村破土动工。2006年9月,学校建成,这就是崭新的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随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原唐古拉山镇小学设改为长江源民族学校的教学点。

新建成的学校,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8268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综合楼、风雨操场、塑胶运动场、学生公寓、食堂、浴池等。

长江源民族学校的建设,得到了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按照省内标准化教学指标进行教育设施装备配置,配有图书13000多册、学生用计算机100台、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投影厅1间、多媒体语音教室2间等,现代化教育设施一应俱全。

情怀

祖国强大,我们受益

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700余名学生。李军告诉记者,生源都是来自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三江源移民区的藏族孩子。其中曲麻莱县的孩子约占80%,唐古拉山镇约占20%。

长江源民族学校的寄宿部,有寄宿学生136人,基本由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组成,现用24间宿舍。照顾孩子的,有值班老师2人,此外还有保洁2人、保育2人。

一个都不能少。长江源民族学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学生毕业率、升学率都始终保持在100%。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全部课程。

学校执行的汉、藏双语教学,为二类模式。

双语教学过程中,低年级的内容用汉语授课再用藏语解释,向高年级逐渐过渡,最终达到双语兼通的目的。

我们学校,在汉语和藏语的互译方面,力量是非常强的。李军校长一脸的自豪。

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格尔木市教育局选派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语教师到长江源民族学校任教。目前,学校有教职员工56人,含支教老师2人。学校也先后获得了州级民族团结先进学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优秀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李军指着饮水机上那排饮水要思源,祖国强大,我们受益,感谢党,感谢祖国,对记者说,有情怀、有知识、有传承、有能力是学校的育人目标。

记者们在李军校长陪同下,来到操场上,和孩子们一道参加了升国旗仪式。高原缺雨,我连一棵草也舍不得拔。李军指着花坛,开了个玩笑。花坛里,紫、粉、白各色相间的格桑花开得正艳,成片相连。来自《西藏日报》的记者晓勇介绍说,格桑花非常耐寒,生命力极强,在藏语里面,格桑意为幸福美好,所以格桑花也被称为幸福花。

叔叔阿姨好。从记者身边走过,孩子们挥着手,热情地问候道。此时,身着五彩绚丽民族服装的孩子们,正往操场上集合,准备参加升国旗仪式。他们纯真的笑脸,在格桑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动。

本报记者 何大江 文/图

原标题:格桑花开:从马背教学到现代化学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