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成都律师 >> 成都动态

“翻旋覆” 成都小麦也有千斤产量

大律师网 时间:2020-04-01
导读: 试验田的麦苗比对比田的长势茁壮阎洪等在麦田里察看麦苗长势 翻小麦播种前先用机械将地块彻底翻耕一次,使积水排出,土壤疏松,并可将野草、稻茬等翻埋到土壤表层之下,翻耕深度在15厘米~20厘米。 旋旋耕机华丽登场......

试验田的麦苗比对比田的长势茁壮

阎洪等在麦田里察看麦苗长势

翻小麦播种前先用机械将地块彻底翻耕一次,使积水排出,土壤疏松,并可将野草、稻茬等翻埋到土壤表层之下,翻耕深度在15厘米~20厘米。

旋旋耕机华丽登场:根据《成都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个时候要将肥料均匀撒施,然后通过旋耕机将肥料打入土壤混匀。

覆让种子钻进2厘米3厘米深的土壤下面,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疏松泥土,具有温暖、保湿、透气的效果。

站在位于邛崃市固驿镇花园村的一片农田中,成都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高级粮油专家阎洪仔细察看着麦苗的长势,满意的笑容逐渐在嘴角漾开,一周没来,苗又长壮了,麦穗也抽出来了,看来今年又要创新高!

在他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青翠的麦苗又高又密,远远望去,如同地毯般向天边延伸,一阵风拂过,齐整的叶片迎风摆动,泛起青色的麦浪。

这不是一般的麦田,这块地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了成都平原典型重壤区域的单产冠军。作为成都市农机推广总站的攻关示范田,这片地里集成了专家们针对成都平原小麦产量提高肥料深施减量的各项技术,让土壤、湿度、光照都不占优势的成都平原小麦单产量直逼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

科技力量

一样的种子长出不一样的麦田

长得太好了,你看,大多数主茎都分出了两三根,而且很干净,没有虫害!听说阎洪来了,这片麦田的主人周家林赶紧过来,翻开叶片,小麦的秆十分粗壮,几乎看不到虫卵等痕迹。一根根麦穗顶着碧绿的锋芒钻了出来,似乎可以看见饱满的麦粒正在茁壮生长。

从2013年开始,周家林试着规模化栽种小麦,从单产最开始的300公斤一直到去年的接近500公斤,并带领周边广大农户的小麦单产从200多公斤一路突破400公斤。

跟着阎洪和周家林,记者来到了攻关示范田的边缘,旁边也是一片麦田,两块地之间没有水沟,没有田坎,却一眼就能看见泾渭分明的界限左边试验田里的小麦高而整齐,叶片的颜色深绿而油亮;右边对比田里的麦苗则要明显矮小一头,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颜色也更浅。

阎洪分别从两块地里各拔出一根苗,摆放在白色的水泥上,更是一目了然:攻关田里的麦苗从一颗种子长出主茎后又分出了三根,三根都已抽出麦穗;而对比田里的却只有一根,无论长短、粗细都差了一大截,相比之下显得有些孱弱。你能想象吗,这两块是我们专门做对比试验的,一样的种子、一样的肥料,只是播种施肥方式不同,竟然就有这么大的区别,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周家林说。

生产之难

气候与土质成都粮食生产两大不利条件

那么,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眼见记者不停追问,阎洪却卖起了关子,没有讲技术,而是给记者上起了成都的地理课。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成都的气候和土壤,对粮食生产尤其是小麦其实不是那么友好。阎洪告诉记者,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可对粮食生产依然有两大不利条件:首先是气候。成都平原气候潮湿,加上天气变化较为复杂,容易引起小麦的病虫害;其次是土质,成都平原的土壤大多是偏黏,这种土地不够疏松,透气性较差,遇到大雨尤其是小麦播种时期正逢我市特有的华西秋雨季,不能及时排水,容易造成种子的溃烂,而紧接着的冬季没有雨水,土块凝结,又会影响种子出苗。

以前我们传统的播种施肥方式是露地撒播,这样就容易受到气候和土壤的限制。因此,根据多年的试验攻关,市农技总站团队终于找到了最关键的环节:对小麦的播种肥料环节进行一次革命性地改造。

翻旋浅覆

播种施肥革命让小麦单产量直逼北方

经过改造的新技术有一个绚丽的名字叫翻旋浅覆。已看不到播种时的场面了,阎洪和周家林便手舞足蹈地介绍起来,生动地还原了这项新技术的过程。

每年大春水稻收割后,水田地还有积水,这对小麦生长可不太好。阎洪介绍,这时就需要第一个步骤:翻。小麦播种前先用机械将地块彻底翻耕一次,使积水排出,土壤疏松,并可将野草、稻茬等翻埋到土壤表层之下,待春风吹又生时,野草就会大大减少,除草剂的用量也将少用5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保湿排水,病虫害的发生率也要比以前减少很多。别看是简单的翻土,这可是有技术标准的,小麦的大部分根系分布于0厘米~20厘米的土壤层中,因此我们翻耕深度在15厘米~20厘米,浅了没效果,多了则是浪费。

翻土过后,另一台农机旋耕机华丽登场:根据《成都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个时候要将肥料均匀撒施,然后通过旋耕机将肥料打入土壤混匀,不要小看这一步,这是把肥料深施于土壤下方,可使肥料的农学利用效率增长至少10%!

经过前面两步,小麦的种子便可正式下地了,这时,需要进行再一次浅旋,让种子钻进2厘米3厘米深的土壤下面,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疏松泥土,就像盖了一层被子一样,具有温暖、保湿、透气的效果,种子宝宝便可逐渐发芽、生长啦!

这块地产量上千斤已经不是意外,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攻关,同时大面积推广。据阎洪介绍,作为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如何在地少人多的状况下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尤其重要。

阎洪说,近年来,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不断探索在成都平原气候环境下粮油作物的产量提升,2019年全市平原区小麦平均亩产已突破303公斤,比2015年提高了7%,对带动全市小麦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我们的技术还有提升的空间。阎洪告诉记者,从明年开始,他们还将试验示范将该技术结合机械化条播的方式,代替目前的撒播,这样苗株更整齐,更有利于通风透气,减少湿度和病虫害发生。

记者手记

当记者采访完毕离开时,已近傍晚,阎洪和他的团队却留在了邛崃还有好几块试验田,他们得挨个去观察、比对、收集数据。

这样的情形,对阎洪他们来说已是常态。一天又一天,他们在一块又一块看似相同的地里反复做着一件又一件相同的事,用一次又一次试验,反复验证每一个数据,最终找到最适宜的方法。

小麦亩产从300公斤到500公斤,在当地农户看来,这几乎是个奇迹,但有了这大量的枯燥的技术攻关为基础,记者也像阎洪等人一样相信,奇迹的背后是必然。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