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嘉定区律师 >> 嘉定区动态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在农村社会治理中闯出新路

大律师网 时间:2018-11-26
导读:北管村位于嘉定区嘉定新城的东南部,2015年夏天,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一次不打招呼的到访,让这个默默无闻的村庄名噪一时。暗访当天,一场大雨刚过,村里居然没有一处积水点,这个细节得到韩正书记的褒奖,由此引发了......

北管村位于嘉定区嘉定新城的东南部,2015年夏天,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一次不打招呼的到访,让这个默默无闻的村庄名噪一时。暗访当天,一场大雨刚过,村里居然没有一处积水点,这个细节得到韩正书记的褒奖,由此引发了对基层社会治理好经验的关注。

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名字——北管村的当家人沈彪。三十多年间,他不仅带领全村摘下了“穷帽子”,更在社会治理中闯出一条新路来。而北管村的发展变化,也成为嘉定的基层党建、村级经济以及农村社会治理演变历程最具代表性的缩影。

人物档案

沈彪,1986年起担任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勤奋工作,促进了村级经济快速发展,还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探索出许多成功经验。近年来,北管村先后被评为“市农村五好党支部”“市卫生村”“市绿化先进集体”“区文明单位”“区标兵村”等。沈彪也因此荣获“市劳动模范”“市先进村民委员会主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誉为“三不怕”村支书,并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笨办法”带领全村摘帽

绿树成荫,房屋整洁,道路干净,健身场所、文娱中心、医疗设施一应俱全,进入北管村,仅从硬件配备就可以看出这个村庄的富足。

上世纪八十年代,位置偏僻的北管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烂河泥底板”穷村:不仅交通落后,距离县里的交通干道远,出村道路都是窄小的“烂泥路”,而且村里也没有像样的经济和技术人才,导致没有企业愿意在这里建厂生产。当时,北管村利用闲置房屋开办了一家西装厂,就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造成经营不善,反而背了20多万元的负债。这样落后的经济条件,也让全村陷入了“越穷越得不到资金,越缺乏资金越无力发展经济”的恶性循环,沈彪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马上任。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百业待兴。年轻气盛的沈彪意识到,要摘掉全村的“穷”帽子,出路就在做强集体经济,如何招揽人才是关键。于是,沈彪和村干部想出了一个“笨办法”——翻阅村里的户籍信息,将所有在外发展得不错的“北管籍”村民及其亲属名单列出来,建了一份“备忘录”,沈彪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拜访,请他们为家乡脱贫献计出力。通过这种方式,村里首先请到了上海电器技术研究所的工程师管允文,在他的帮助下,1987年,北管村建起了村办企业“上海华通电器厂”,第一年就赚得七、八万元,到1999年利润已经达到100万元。接下去的两三年内,北管村又开办了“上海灯头厂”、“上海奥斯衬衫厂”、“上海精德五金厂”等6家村办企业,这些村企不但给北管村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也解决了五六百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在嘉定轰动一时。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这无疑给沈彪和村干部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们意识到,村办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产品质量上都难以和大、中型企业抗衡,必须积极招商,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此,沈彪和村干部们时常坐拖拉机、公交车到市中心区,利用各种关系同市贸促会、外资办联系,了解招商信息,学习周边地区经验,在全区首创了村级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了500亩“蕰藻浜工业园区”。到2004年,入驻企业已经达到40多家;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08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约2400万元。

建立四个中心,解决三大难题

1996年到2002年,是北管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大批企业进来,大量外来人口也随之涌入,社会管理问题成为北管村面临的新挑战。

此时的沈彪心里明白,拼命招商办厂脱贫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全村的当家人,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社会管理上来了。

沈彪和村干部们展开过多次讨论,逐渐明确了思路:经济发展同社会管理不矛盾。社会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保障,扎实的经济基础,能够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而社会管理对提升服务能力大有帮助,反而会促进村级经济的转型健康发展,改变目前入驻企业中存在的产能落后、隐患重重的问题。统一思想后,北管村把怎么样切实做到“守好土、看好房、管好人、服好务”,作为眼前最重要的课题来抓,解决了如何建立服务阵地、提升服务能力和激发群众力量三个难题,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双丰收的新路子、好路子。

2002年起,沈彪带领村干部建起了4个“中心”。其中,文化活动中心有门球、舞蹈、戏曲等服务,尽可能为村民提供更多文化服务内容,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会议培训中心每月开展村干部、组长、党员、新村民之间的思想交流,就村级实务、百姓大小事进行双向互动;物业保障中心以水电维修、生活保障为主,由卫生专管员牵头,将村集体资产、百姓个人财产维护好;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发挥前沿监控、新村民服务、联勤联动的安防功能,依靠24小时监控、实时对讲,3到5分钟解决“牛皮癣”问题,夯实问题“即发现、即处置”的基础。

除四个“中心”外,近年来北管村又结合社会治理实际需求,设立了村级联勤中心,并安装了100多个监控探头,在联勤中心内,要看哪里都可以“现场直播”。北管村还独创了“三三三”工作机制,在联勤“三级”梯队基础上,创建“三级”响应模式,划定“三分钟”响应圈,群众是“眼线”,村民组长管好“责任田”,联勤队员24小时轮流巡逻。

北管村还制定了不少有“温度”的公约。比如针对村里葡萄种植户,专门辟出市口较好的区域,每天缴纳10元管理费就可设摊,在自留地种点小菜售卖的村民甚至不用花钱,就能在菜场里做买卖;推出无证餐饮备案纳管制度,对暂时办不出经营许可证但符合餐饮业要求的商户,先“瘦身”再“塑身”,先签约,加强日常管理,再补齐证照。还有,农村出租屋外来人员人去房空是常有的事,但是有顾虑的房东不敢直接破门进去,对这种情况,北管村规定,3个月后仍找不到人,而且长期拖欠房租的,联勤队员、村民组长、房东同时在场,打开房门清点物品、列出清单,房东就可租给他人。

此外,北管村还推进农村私房出租纳管,实现房屋租赁事务平台化运作,可实时掌握实有人口信息数据,建立了人口管理的长效机制。

用党建带动村建

用党建带动村建,是沈彪在社会治理中总结出的一条实实在在的经验。

北管村党总支目前共有党员141名,下辖5个党支部,其中“两新”党组织2个。党员思想觉悟低,村里工作就搞不好。北管村在抓党建中,把树立以民为先的服务理念作为“支撑点”,通过抓好“一班人”,推动党员“一层人”,带动村域“一群人”,维系村域的常态平安和谐。比如,村党总支把党员志愿者编入村街道保洁、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等志愿者服务队伍中,鼓励具有家电维修、水电维护等特长的新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志愿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百姓共建共享的大服务格局。

在加强党建引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上,北管村主要采取“四听五问”的方式:“四听”指的是“深入群众进门听、积极求教向上听、敞开大门向外听、广开言路向内听”;“五问”指的是“问作风改进的不足、问困难群众的诉求、问为民服务的举措、问能力提高的差距、问谋求发展的良策”。

近年来,北管村党总支通过党员议事点、党代表接待日、“走组入户”、”两代表”进社区等工作平台,把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摆上党总支议事日程和重大决策会上,并坚持“事前沟通、事中监督、事后评价”,进一步保障群众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不怕”精神有担当

无论是建起村办企业脱贫、招商引资还是社会管理,北管村的探索都是想在前、走得快。

2004年,嘉定不少农村在社会治理方面还处在请人打扫卫生的“初级阶段”时,北管村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已经在卫生、租房、治安巡逻等问题上,探索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为如今的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善于学习和思考,也是北管村的活力所在。从同区的太平村、联西村,到上海其他区县的七宝老街、青春村等,再到周边的太仓地区、华西村等,沈彪和党员干部们都去实地考察。“我经常留意电视里、报纸上的信息,看到有好的做法、新的做法就记下来。”沈彪说,这个习惯自己已经坚持了多年。

在北管村,不少村民对沈彪的评价是“闲不住”。一有空,他就喜欢在村里转悠,发现问题就要求相关干部马上处置。负责全村卫生工作的吴顺朴说:“我早上7点半就上班,到村里各处看看,但沈书记常常比我还要早,而且总能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村里事情那么多,就怕哪个环节出岔子,怎么敢放松”在沈彪的带领下,北管村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始终坚持定时、定人、定责。他以严以律己的工作作风,找准、扭住工作关键点。有村干部统计过,有一年村里举办的培训会竟达96场,培训对象包括村民组长、卫生人员、经营户、企业主等。沈彪说:“这些会议可不是走过场,培训的同时,还给大家敲敲木鱼,时刻紧绷一根弦。”

“事情不怕难,就怕自己感到烦;事情不怕杂,就怕每天不去抓;事情不怕多,就怕自己常常躲。”这是沈彪常对村里的党员干部们说的“三不怕”精神。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三不怕精神”和守土尽责的担当意识,让北管村破解了一个个社会治理难题,也为嘉定的社会治理提供了规范和样本。

北管村的农贸市场,经过管理整治后秩序井然

来源:《嘉定报》记者 王安琪/文 冉涛/摄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