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专题新闻 >> 新闻详情

造成“招生乱象”的两点原因与可能的危害

来源:专题新闻 大律师网 时间:2015-07-02 浏览:
导读:造成“招生乱象”的两点原因与可能的危害

  每年高考季,北大清华争取甚至抢夺高分生源尤其是状元的消息就会不断传出。然而,今年,这一“争夺战”却升级得更为白热化。昨天上午,实名认证的“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掐架”,互斥对方采取欺骗考生、金钱利诱等不当方式争抢生源,并称对方散布谣言、骚扰本校报考者,引发广泛关注。(6.29 京华时报)
  其实,两校生源争夺战由来已久,成了多年争斗不休的“暗战”,只是今年演变成了“明争”,直至开骂,撕破脸皮,就差大打出手了。且手段繁多,奖金、预录取、许诺某热门专业等等,不一而足。高校之间因抢高分生源,而在微博上开骂的,北大、清华并不是个例。媒体披露的吸引考生的手段还有公开校花校草,靓丽的学姐图片和视频屡现宣传册和学校网站。这些招生乱象,可谓失去了大学本该拥有的斯文和敦厚。
  造成招生乱象的原因有哪些?对此,笔者仅关注以下两点,一则内因,一则外因。
  一、如此热衷抢高分生源,显示了某些高校不正确的政绩观。造成生源大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客观方面看,其中有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有高校行政化问题,有应试主义问题,也有国家录取政策自身不足的问题等等。但从大学自身看,很大程度上是不当的政绩观在作祟。每年招生结束后,北大、清华都不约而同地“晒”招生成绩,重要内容就是公布本校录取到的各地“状元”人数,包括高分段学生数。似乎招生成绩等同于办学政绩和教育质量,似乎就代表了学校的真正实力和排名。显然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对社会与公众的误导。无疑,这样的不当政绩观和功利化思想,成了抢夺优秀生源的巨大动力。
  二、国家的招生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几乎形同虚设。每年国家都会出台高校招生规定。今年年初,教育部针对往年招生的乱象,颁布了26条禁令,不谓不多,其中规定: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制度似乎很严格,禁令也很具体,很显然,这样的制度没有落实,教育部是制度的制定者,但没有去认真监督,没有去“执法”。制度年年有,年年不落实,倒是更加助长了恶性竞争之风。如果两校招生组微博指责属实,那么,北大、清华两校都涉嫌违背了招生禁令,还有钱是哪里的,这样的支出合法吗?教育部应启动调查,追究两校违规招生责任,借此严格治理招生乱象。
  招生乱象危害之大,大学不知?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合理招生宣传与咨询服务是必要的,也符合自我营销的市场规律,但招生宣传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平,诚信透明,理性有序,底线是不得有见不得阳光的暗箱操作,更不可无端“黑”对方,否则就不仅是违规还可能是违法。大学到底靠什么吸引人,大学凭什么成其大?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答案。大学应该是靠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水平、人才培养特色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贡献来吸引优秀学子;做好这些需要教育家的科学办学,需要大师们的兢兢业业,需要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需要教学和科研的一流业绩,更需要历届毕业生的良好工作表现和各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而做到这些,大学应该有静气和大气,无静气难以治学,无大气难以成其大。
  可如今的招生乱象,让大学斯文扫地,让人觉得她没有创办一流大学的底气,只好靠优秀生源支撑门面?招生乱象纷呈,不禁让人心生忧虑。透过招生不端表象,笔者仿佛看到一些高校在变“模样”:她似乎是多了简单与粗鲁,少了敦厚与文明;多了功利追逐,少了淡泊名利;多了灰色小动作,少了大度与光明磊落;多了尔虞我诈与卑微,少了对诚信、大道与名誉、形象的坚守和维护;多了点让人堪忧的非常手法和负面影响,少了一份社会责任担当和正能量引领;多了点下三滥的手段,少了一流大学的名牌范;多了点小心眼、小动作与浮躁浮浅,少了点宽厚敦实、雅量高致与深厚底蕴;多了跟风喧嚣与自私骄横,少了自由独立与包容厚德。同时,让人心里多了几分不屑与怀疑,少了几分尊重与敬仰;——这就是笔者想到的可能造成的危害与一些忧虑,这些排比句子,我实在不忍心对尊敬的大学道出。但愿这只是个人的杞人忧天,但愿别人会说没你想的那么糟!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平台在线10W+律师,平均回复时间3分钟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