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专题新闻 >> 新闻详情

警惕官员减刑背后的权力寻租

来源:专题新闻 大律师网 时间:2015-12-18 浏览:
导读:警惕官员减刑背后的权力寻租

  足协原副主席杨一民再获减刑,刑期还剩3年。中国足协原副主席杨一民2012年2月13日因受贿获刑10年半,其在服刑期间两次减刑:2012年至2013年,获表扬4次,减刑8个月;今年11月25日,获表扬6次,确有悔改表现,再减刑一年。刑期将至2018年11月21日止。

  杨一民再获减刑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目光,更是登上了微博的“头条新闻”。

  有报道显示,官员坐牢获减刑的比例高达70%。每当有在押的贪腐官员获得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新闻出现,总会引来外界的高度关注和质疑。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这些在押的贪腐官员因为身份因素,本身就很容易引起关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关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的决定书还没实现网上公开,加上监狱相对独立的空间,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暗箱操作。

  减刑是一种奖励措施,目的在于激励犯罪分子认罪服法、悔罪自新,而这种激励在服刑官员中成了“香饽饽”,成了官员逃脱惩罚的“暗门”。

  为何如此?因为一些获刑入狱官员,虽然丢了官位,但其在位时建立起的人脉关系依然在,拥有一定的隐性权力,具备违规操作减刑假释的资源和条件。可以说,违规减刑假释的背后,隐藏着钱权交易的魅影。

  办理减刑假释的依据,主要是《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个部门规章已颁行20多年,受当时立法水平所限,有些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操作性。比如,减刑假释在提请、鉴定、审批、移交、考察和监督环节上均存在漏洞。特别是,监狱掌握着减刑假释的决定权,检察机关只能当“看客”,司法监督形同虚设。再者,减刑假释制度缺少信息公开环节,没有透明度,为暗箱操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更有甚至,某些贪官免死之后,居然还能通过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途径迅速出去,连牢也不用坐,甚至还可以在服刑期间干一番事业,这样的待遇绝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享有的。

  对此,检察院、律师界人士认为,好不容易判了重刑的官员,却接二连三地被减刑,轻松出狱,这让依法治国的公信力都大大下降。所以,对于被判刑贪官的减刑、假释工作必须加强监督,原则上应一律实行公开审理,同时把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司法腐败,确保法制公正。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平台在线10W+律师,平均回复时间3分钟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