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台州律师 >> 台州动态

徐家“夫妻店”的平凡幸福

大律师网 时间:2019-07-20
导读:徐家全家福。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家庭名片:徐从舜,1944年出生,当过黄岩县三甲公社的小学民办教师,也经过商,老伴方小荷。1967年结婚后,两人白手起家,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养育了三女一子。而今,老徐家已是三代......

徐家全家福。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家庭名片:徐从舜,1944年出生,当过黄岩县三甲公社的小学民办教师,也经过商,老伴方小荷。1967年结婚后,两人白手起家,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养育了三女一子。而今,老徐家已是三代同堂,子孙共18人,每户人家都拥有着各自幸福的平凡日子。

“这批衣服里,有些拉链褪色了,得想办法解决。”椒江区三甲街道三甲村一个服装展示厅的案板上,徐从舜微皱着眉头,与小儿子徐明志正在讨论着服装细节问题。

眼前的徐从舜精神抖擞,对于做服装,他内心有自己的一份执着。在他身后,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服装生产线,工人们正在加紧作业。从当初老屋里的几台小型缝纫机到如今子女各自立业,这其中,有太多的辛酸与喜悦。

目标只有“活下去”

徐从舜位于三甲街道东海村的老屋已经翻新,门口已见不到小时候的泥泞小路,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可以快速通过的马路。“以前的路都是田埂,难走,一下雨,更不得了。”徐从舜回忆道。

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住着七八个人。水缸、灶台、木板床几乎挨在一起,而这也恰好紧密相连起徐家的亲情血脉。

上个世纪60年代,徐从舜所在村小学毕业生仅两个,也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村里不光物质匮乏,精神文化也匮乏。作为村里的“高学历”之一,小学毕业的徐从舜肩负起村里民办小学教师一职。这一做,就是40多年。

“作为民办教师,那时工资是按照计工分形式的。”徐从舜说,每月收入大约在20元左右。当时,全村几千人一起吃着大锅饭。“后来,食堂也很难开伙。有一年过年,村里发了10斤不到的口粮,一家人要靠它维持两三个月,相当困难。”

想到那些日子,徐从舜、方小荷双双表示,吃不饱是常态,生活也相当节俭,但要活下去,树皮、草根也得咽下去。

成家那年,徐从舜24岁。直到登记那天,他们也不认识彼此。婚后一年,徐从舜与方小荷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学做生意的教书先生

家里要养四个孩子,徐从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那时,一个家庭的一个劳动力只能够负担得起四口人生活,我的收入完全不够用。”徐从舜只能从事各类副业,与方小荷省吃俭用,孩子们的衣服更是缝缝补补,循环利用。

老大读完初中,老二读了小学,两姊妹就在村里服装培训班上了一两个月课后,专门帮人家做服装加工。徐从舜也不闲着,由于老丈人原先在服装社里当裁缝师傅,他们夫妻俩也掌握了一定的手艺基础。

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们独自买布料,徐从舜教书之余,常常天没亮就徒步从三甲走到路桥,或陪她们与行贩们打交道,生怕她们吃亏。“姊妹俩每人每天可以做五六件衣服,五天卖一次,利润相当微薄。”徐从舜坦言,第一笔生意的启动资金还是借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金清农场上班一天只赚八九毛,劳动力廉价,有些妇女只有三四毛。”方小荷说,第一年做生意,两姊妹的纯利润也没有多少钱,但也算赚得第一桶金,首先把欠别人的本钱给还了。

“当时生活条件差,大家不会在意服装的用料、款式、质量等问题,只在乎有没有的穿。”徐从舜回想起当初做生意的点滴,感慨万千,“因此,销售出去的服装利润也相当低,一件衣服只赚几毛钱。”

日子越过越好

接下来的五六年里,徐从舜和方小荷带着两姊妹靠着做服装生意,生活慢慢有了改善。服装生意也由夫妻店慢慢形成规模,产量、利润逐步提高。而东海村的老屋由于道路进出不便,满足不了徐家人做生意的需求,他们便搬到了三甲村。

“那时,村里八九成的姑娘都在学做服装。”徐从舜的两个女儿便当起了“老师头”,老三老四也跟着加入了做服装的行列,一家人铆足了劲,投入到了做服装这门学问里,共同摸索着其中的名堂,走出了一条甜滋滋的幸福大道。

现在,徐从舜的四个孩子各立门户,但也都是从事服装行业。“孩子们都在椒江城区买了房子,但是做服装还是回到三甲,毕竟这里是我们的根。儿女们离得也近,走路十多分钟就到。”徐从舜露出了笑容,“以前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一辆大自行车算家庭生活条件好,和现在完全不能比。不论从哪个方面,这几十年来,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家也是。”

如今,当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徐从舜与方小荷,晚年生活落得个清闲,常常在儿女间走动、拉拉家常。而东海村老屋里度过的那段时光,像涓涓细流,无声且有力,浸润着徐家上下朝着幸福的远方不停奔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