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风云榜

挪用资金罪与贪污的区别?

来源:法律风云榜 大律师网 时间:2024-04-05 浏览:
导读:挪用资金罪和贪污罪都是刑法中关于侵犯财产的犯罪,但两者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以及犯罪行为方式上存在显著区别。

挪用资金罪与贪污的区别?

1. 犯罪主体:挪用资金罪的主体主要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贪污罪的主体则限定为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2. 犯罪对象:挪用资金罪的对象是单位的资金,不一定是公共财产;贪污罪的对象则是公共财物,即国家、集体所有的财产。

3. 犯罪行为:挪用资金罪的行为表现为非法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而贪污罪则表现为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公共财物。

法律依据:

挪用资金罪的相关规定主要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贪污罪的规定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私自借用公款会受什么处罚?

私自借用公款的行为在法律中被视为职务侵占或者挪用公款,这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具体处罚取决于涉及的金额、情节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归还行为等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归还公款或者归还后造成重大损失,可能会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或挪用公款罪。根据刑法,职务侵占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且可能伴随罚金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则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以上法律规定,对于私自借用公款的行为,不仅要看数额,还要看其用途和是否及时归还,以及是否造成损失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法律责任。

若误用公款后归还有责吗?

误用公款,即使事后归还,仍然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公款是属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财产,任何个人无权私自使用。误用公款的行为可能涉及到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这些行为的构成并不以是否归还为判断标准,而是看是否有非法占用的故意和事实。

1. 如果误用公款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误解规定,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可能不会构成犯罪,但可能会被视为工作失误,依据相关纪律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2. 如果明知是公款但仍擅自使用,无论事后是否归还,都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都构成挪用公款罪。

3. 如果误用公款并意图非法占有,可能构成贪污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对此有明确规定。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误用公款后归还是否负有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以及公款的性质和使用情况,由司法机关依法判断。建议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

挪用资金罪与贪污罪虽然都涉及到资金的非法使用,但两者的主体、对象和行为方式都有明确的区分,这是判断案件性质和适用法律的关键。在实际案例中,必须根据具体事实和法律规定来准确区分和定罪。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