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风云榜

2024年过失致人死亡后能否获得谅解减刑?

来源:法律风云榜 大律师网 时间:2024-04-16 浏览:
导读:过失致人死亡的犯罪行为可能会因为获得受害人家属的谅解而影响到量刑,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减刑。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过失致人死亡后能否获得谅解减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如过失致人死亡)的处罚通常较故意犯罪轻。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能积极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并签署谅解书,这可能作为酌定量刑的情节之一。法院会考虑这种悔罪和赔偿行为,认为其有利于社会和谐,可能会对量刑有所减轻是否减刑以及减刑的程度,需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决定。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规定,对于取得被害人或者其家属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如何区分过失与故意犯罪?

- 主观心态: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则是在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情况。

- 行为性质: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有明确的认识和意愿,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则缺乏这种认识或意愿,更多的是由于疏忽或不慎导致的。

- 刑事责任:在刑事责任上,故意犯罪通常比过失犯罪更重。因为故意犯罪体现了更高的主观恶性,而过失犯罪则更多的是一种过失行为。

引用法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区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主要看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主观心态,即是否预见到可能的危害结果,以及对这种结果的态度。同时,刑法对此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判断依据。

过失致人死亡后,通过赔偿损失并取得家属谅解,有可能影响法院的量刑决策,但这并不构成法定的减刑条件。最终的判决结果将取决于法院对案件事实、法律规定以及各种量刑情节的全面考量。在此情况下,建议嫌疑人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积极与受害人家属沟通,同时配合司法机关调查,争取从轻处理。

〖温馨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关键。遇到法律纠纷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匹配到经验丰富、擅长处理类似案件的本地律师,助您化解困境!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平台在线10W+律师,平均回复时间3分钟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