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2
取保候审的撤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的规定,如未经许可离开居住地、改变联系方式、逃避侦查或审判等。
2.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危险性增大,如发现新的犯罪事实或证据,使得其可能再次犯罪或对社会造成威胁。
3. 取保候审的条件不再适用,例如保证人丧失保证能力,或者保证金无法保障犯罪嫌疑人出庭受审。
4. 案件审理需要,如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以确保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
取保候审的决定通常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首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罪行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比如可能判处的刑期、犯罪的严重程度等。其次,判断其是否可能对社会构成持续的危害,如果嫌疑人不会逃跑、不会破坏证据、不会妨碍司法公正,且有固定的住所和可靠的保证人或者能缴纳一定的保证金,那么通常可以考虑取保候审。最后,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家庭情况等也可能影响决定。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保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能够随传随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被取保候审人应当遵守的规定包括“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这意味着,如果需要迁移居住地,必须事先得到执行机关(通常是公安机关)的许可。
1. 不可能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嫌疑人必须能够保证在案件处理过程中随传随到。
2. 不会妨碍证人作证或者毁灭、伪造证据:嫌疑人必须承诺不会干扰司法程序的正常进行。
3. 没有社会危险性:即嫌疑人被释放后不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4. 疾病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合羁押:例如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可能需要在家中或医院接受治疗。
5. 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基于人道主义考虑,也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