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武威律师 >> 武威动态

脱贫攻坚天祝行系列报道之一

大律师网 时间:2020-09-20
导读: 家庭联产承包——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这条路,张海林走得很漫长,却越走越宽敞。“青稞田懒汉种,忙三天年年穷。”天祝县打柴沟镇的庙儿沟村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青稞田在当地被称为“懒汉田”“穷汉田”。受区......

家庭联产承包——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这条路,张海林走得很漫长,却越走越宽敞。 “青稞田懒汉种,忙三天年年穷。”天祝县打柴沟镇的庙儿沟村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青稞田在当地被称为“懒汉田”“穷汉田”。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经济能力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过去,庙儿沟村产业主要以青稞为主。青稞种植简单,每年只在春耕时忙碌几天,而且经济效益低,亩均收入不超过300元。“守着几亩青稞田,脱贫难如上青天。”庙儿沟村村民张海林曾经就种着15亩青稞,日子过得紧巴巴。2013年,他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手有脚,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张海林心里不是滋味。 在后来几年的发展中,“现代农业”、“家庭农场”等这些“高大上”的关键词进入了这个庄稼汉的视野。 靠着种植高原夏菜,亩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比种青稞收入翻了20倍。 让穷汉田变成了致富田,张海林做到了。 “我们村属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轻微,土壤、水源、大气洁净,十分适合种植亩均效益更高的高原夏菜。”庙儿沟村党支部书记徐红伟说,2009年开始,庙儿沟村全面落实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村民逐渐发展起蒜苗、荷兰豆、食用荚豆等种植产业。 当年转种蔬菜,张海林有三怕:怕不会种、怕自然灾害、怕没销路。“刚开始,不舍得丢弃种了几十年的小麦和青稞,觉得种菜没有出路。虽然青稞产量不高,价格也上不去,但一家人起码有饭吃。” 镇农技站的科技员手把手教,“订单+保单”的“两单”模式,不怕没销路,也有效防范了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和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保姆”式的精准施策,解决了张海林的后顾之忧。 2017年,靠着种菜,张海林脱了贫。脱贫才是刚起步,致富才是未来的路。 时间迈入2019年,张海林格外轻松,收入年年涨,一家人从土坯房搬进了亮堂的砖瓦房。 日子越过越好的他,却有一事一直记挂在心:规模出效益。怎样才能干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划算的事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从“生产”转向“营销”,从“优质”转向“优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由传统家庭小规模经营向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由之路。 张海林的心“活”了。2019年冬天,顶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和料峭的寒风,他流转了50亩土地,把一车车牛粪拉向地头,迈出发展家庭农场的第一步。 夏天,郁郁葱葱的田野里,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淌,一方方、一块块菜地里菜香四溢、蜜蜂飞舞,摘一个豆角放嘴里,那种原香、鲜嫩的味道,让张海林更坚定了办好家庭农场的决心。 “对蔬菜进行简单加工后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一年收入大概有20万元左右,农忙时,还需要雇20多人过来帮忙。”张海林说,“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质量有标准、种植有规范、加工有流程,标准高效取代了简单粗放,农田亩均收入蹭蹭涨。” 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改变自产自销的小农生产现状,有助于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对于市场准入“门槛”也高,比如生产的专业性、劳动和收入的体面性、经营规模的适度性标准。针对这些,天祝县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领、项目推动等措施,启动千户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扩大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农业经营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天祝县以张海林家为代表的家庭农场达到了622家。 从脱贫到致富,从农民到家庭农场主,多年摸爬滚打,张海林认准一条增收路:“统一经营,标准化种地,抱团发展,现代农业才是‘金饭碗’。”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