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珠海律师 >> 珠海动态

传统婚嫁尽展水乡浪漫 魅力民俗演绎斗门故事 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启动

大律师网 时间:2020-09-28
导读: 19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在风光旖旎的白蕉镇南澳村举行。水为媒、船为轿,18对新人在沙田水乡演绎人生幸福时光,成为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的精彩看点。 9月下旬,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

19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在风光旖旎的白蕉镇南澳村举行。水为媒、船为轿,18对新人在沙田水乡演绎人生幸福时光,成为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的精彩看点。

9月下旬,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绿水青山的斗门,迎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看醒狮比赛、织鱼笼和端砚展,听沙田民歌、戏剧曲艺,品本土美食,赏赵氏家族祭礼……一幅民俗文化画卷徐徐拉开。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多年来,斗门区采取多种举措,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尽情展示本土民俗文化风采,彰显文化辐射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中,新娘正在上船。

本届集体婚礼有更多体验

9月19日上午,第九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在南澳村举行。来自市内的18对新人,以2000米长的南澳涌河道为“媒”,以船接亲,在沙田水乡感受疍家习俗。

本届集体婚礼由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斗门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在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本届集体婚礼有新的尝试和体验。”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表示,全市范围内参与报名的新人有43对,最终挑选了18对入围,优先考虑了医护人员和参与抗疫防疫和复工复产的一线工作者。

新娘在等待接亲的新郎。

本届集体婚礼内容更为丰富,仪式更为完整、贴心。据介绍,18日9时,18对新人在斗门区文化馆参加培训后,到村居场景进行新人婚服拍照,当晚进行新郎“坐高堂”、新娘“叹家姐”仪式活动,亲切、热闹、喜庆,拉近了新人和传统文化的距离。

“新人婚服拍照是新增内容,旨在与乡村振兴更好地结合,村居场景包括接霞庄等地,新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斗门区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效,感受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沈俊校介绍,新郎“坐高堂”、新娘“叹家姐”仪式是新的尝试,也是“斗门水上婚嫁”的主要内容,在南澳民宿布置好的新房里,让新人们更好地体验疍家风情和水上婚礼,本届集体婚礼的氛围更加浓郁,“民俗文化活动要不断坚持、不断创新,才不会失去生命力。”

“斗门水上婚嫁”是珠海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船接亲,以歌祝福,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习俗。截至目前,“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已举办了九届,共有163对新人参加,有效地提升了斗门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展现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成为独具本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

接亲船到岸后,新人相见。

优秀民俗文化讲好斗门故事

“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成为斗门区民俗文化展的大戏之一。

20日上午,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在斗门镇南门村接霞庄启动。

斗门区民俗文化展是集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旅游休闲、民俗婚庆、非遗展示于一体的民俗文化盛会。通过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的民俗文化体验,进一步增强斗门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本届民俗文化展主要有竞技类和展示类。其中,竞技类包括斗门区第十四届沙田民歌大赛、醒狮大赛及织鱼笼比赛、斗门区第十九届戏剧曲艺大赛;展示展演类包括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第九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国家级非遗名录“肇庆端砚”展、各镇街曲艺展演、非遗美食展及图片展、赵氏家族祭礼成人礼活动等。

整齐排列的新婚礼品寓意美好。

为切实做好本届民俗文化展,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制定防控预案、召开防控专题会议、对现场安保人员进行培训、对进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严格控制入场人数等,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挖掘中传承,在传承中展示,在展示中创新。

斗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年复一年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示、推广和弘扬斗门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多元的非遗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斗门体验,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善雅斗门的内涵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2020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端引领,打造一流社会环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提升斗门文化名片,进一步擦亮特色文化品牌,用坚定的文化自信讲好斗门人物、斗门故事、斗门精神。”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

民俗魅力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斗门是传统民俗文化大区。

“在全区非遗项目中,国家级的有2个、省级的有6个、市级的有19个。”沈俊校表示,斗门区民俗文化活动沉淀深厚、惠民深远。截至目前,斗门已经举办了青少儿艺术花会节三十二届、戏剧曲艺大赛十九届、民间艺术大巡游十五届、沙田民歌大赛十四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九届、装泥鱼大赛八届……去年2月份举办的斗门第十五届民间艺术大巡游中,斗门本土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其它地区的6项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共计1500人参与其中,成为一场民俗文化盛宴。

珠海市粤剧团倾情奉献粤剧传统剧目。

斗门区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既有年复一年、届复一届的数量叠加,更有不断传承、创新质的飞跃。全区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等得到了活化利用,有效地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使斗门旅游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促进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使旅游经济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将斗门区打造成为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为此,斗门区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采取多种举措,让本土民俗文化灿烂绽放,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听沙田民歌。

传承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

除雨天外,每周一、周三、周六20时-22时,斗门区戏曲活动基地准时开唱。该基地位于区青少年宫广场处,由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斗门区青少年宫联手打造,斗门区英雄粤剧曲艺团驻场使用,于去年7月1日启用。

记者采访获悉,该基地除了挂牌“斗门区戏曲活动基地”外,还加挂“斗门区青少年戏曲培育基地”,担负着传承、培育青少年学习曲艺的重任。

民俗文化需要继承创新。

多年来,斗门区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传承、展示、创新民俗文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非遗传承走进校园。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装泥鱼”和“斗门水上婚嫁”,分别在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横山中心小学建有传习基地;省级非遗名录“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项目,在井岸镇新堂小学建有传承基地。

各类大赛设少儿组。斗门区第五届民俗文化展强调传承与发展,在织鱼笼比赛、醒狮比赛、戏剧曲艺大赛等项比赛中,设中青年组和少儿组,旨在更好地挖掘新生力量,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民俗文化,在接受中传承、发展。

曲艺之乡少年扬名。斗门区是“中国曲艺之乡”,底蕴深厚,全区目前有63个群众社团、3000多名曲艺爱好者,一些社团的历史甚至超过百年。由斗门区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文联推动的戏曲进校园工作,目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每周五下午16时至17时30分,东风小学校园内弦乐和鸣、粤韵飘香,浓郁的曲艺氛围扑面而来。该校陶静妍同学手握12个项目的奖牌,去年高水准考进广东粤剧学校。南门小学赵灵儿、东风小学胡海琳、横山中心小学梁嘉欣等一批曲艺才俊脱颖而出。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