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1位律师回答
未到所面谈,律师回答仅供参考18046294923(咨询请说明来自大律师网)
咨询我1、民事行为的一般有效条件<br>
<br>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r>
<br>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资格。法律不仅要求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人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而且要求民事行为能力与行为人的“相应”。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我国《民法典》(2021.1.1生效)根据公民的不同年龄和智力状况,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br>
<br>
《民法典》(2021.1.1生效)规定:<br>
<br>
第十八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r>
<br>
第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br>
<br>
第二十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br>
<br>
第二十一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br>
<br>
第二十二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br>
<br>
(2)意思表示真实<br>
<br>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真实,即要求行为人的内心意愿为行为人自觉自愿而产生的,同时与其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通常情况下达到这一点有两个要求:一是意思表示自由,不是在受他人欺诈、胁迫之下作出的违背其内心意愿的行为;二是意思表示无误,应当是其内心真实意愿的反映,并非因重大误解等原因而表错意。但也可能出现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不一致的情形,此即意思表示有瑕疵。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为,如属于法律规定的应被宣告无效或者撤销的情况,则不应产生法律效力。<br>
<br>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br>
<br>
这是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的本质要求。所谓不违反法律,指的是意思表示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也不得滥用法律的授权或任意性规定以规避法律,还应该包括不违反国家政策;这里所说的法律,既包括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各级政权机关发布的决议、命令、条例等行为规范,还包括国家现行政策。例如不得买卖禁止流通物等。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社会经济秩序、政治安定、道德风尚等皆应包括在内。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必须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得有损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等。<br>
<br>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有效条件<br>
<br>
在特殊情况下,民事行为还应具备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别有效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例如立遗嘱的行为只有在遗嘱人死亡这种特别要件发生时才能生效。同时,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br>
<br>
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不同于生效要件。任何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上生效条件,才能有效,也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对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另有规定的,从其生效规定。<br>
<br><a href="https://www.maxlaw.cn/z/20210301/1000743131143.shtml" target="_blank" > 参考答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 </a>
回复于 2021.03.01 17:22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1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2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2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1位律师回答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是怎样的?
刑事诉讼 1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1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1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1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1位律师回答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