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法律咨询>> 咨询详情

    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涉案金额4000万目前已被拘留怎么办

    陕西-安康职务犯罪人气( 回答(5)发表于:2021-05-31 23:20

    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涉案金额4000万目前已被拘留怎么办

    4位律师回答

    未到所面谈,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 顾问团律师–大律师网

      18046294923(咨询请说明来自大律师网)

      咨询我
      陕西 安康 解答问题:6041条

      所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社会上以存款的形式公开吸收公众资金的行为。这里的“公众存款”,是指存款人是不特定的群体,如果存款人只是少数人或者是特定的人,如仅限于单位内部的人等,不能认为是公众存款。
      </p>

      <b>法律依据</b>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br>

      回复于 2021.06.01 10:01

    • 顾问团律师–大律师网

      18046294923(咨询请说明来自大律师网)

      咨询我
      福建 福州 解答问题:42383条

      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可以考虑从构成要件入手,其中包括了四个方面:<br>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和信贷秩序。<br>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众存款。所谓存款是指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向存款人支付利息的一种经济活动。<br>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br>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br>4、主观要件<br>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明知自己不具有吸收存款的资格或者吸收存款的方式、内容不合法,明知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会发生扰乱金融秩序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p>

      <b>法律依据</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


      <br>

      回复于 2021.06.01 10:32

    • 顾问团律师–大律师网

      18046294923(咨询请说明来自大律师网)

      咨询我
      北京 北京 解答问题:6949条

      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量刑标准如下:<br>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br>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p>

      <b>法律依据</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


      <br>

      回复于 2021.06.01 11:11

    • 顾问团律师–大律师网

      18046294923(咨询请说明来自大律师网)

      咨询我
      陕西 安康 解答问题:42383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会判死刑。<br><br>第一种:<br><br>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的情形:<br><br>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0万元至100万元,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00万元至500万元;<br><br>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30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50户以上的;<br><br>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损失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损失50万元以上的。<br><br>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情形:<br><br>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0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500万元以上,或者因本罪行为受过两次处罚,两年内又犯的;<br><br>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次数多,范围较广的;因不能归还造成他人严重经济损失的,或者引起自杀、精神失常等后果,或者采取胁迫、欺诈等手段吸收的;<br><br>3、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引起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恶性事件,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p>

      <b>法律依据</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


      <br>

      回复于 2021.06.01 11:33

    相关咨询
    热门推荐
    在线咨询

    推荐律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