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图片新闻 >> 新闻详情

雾霾:朦胧的京津冀

来源:图片新闻 大律师网 时间:2014-04-03 浏览:
导读:雾霾:朦胧的京津冀

雾霾:朦胧的京津冀

      大量的研究和数据表明,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从京津冀整个区域着手,甚至于加上山东、山西、内蒙等省份3月27日,京津冀再现大范围雾霾,根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监测显示,上午10时,北京城六区PM2.5为303微克/立方米,属于六级严重污染。

  临近的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情况则同样糟糕。根据石家庄市环保局发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3月27日,石家庄空气质量同样为六级严重污染,石家庄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而同等级的天气数量,石家庄远多于北京。

  雾霾,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多年来,三地饱受雾霾之苦。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涉及环境的提案也总是占到大头。今年全国两会也不例外,由于2013年雾霾天气有增无减,“雾霾提案”跃升为两会第一大提案。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可见治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但在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态势下,雾霾却越治越污,屡屡爆表。治霾,已经陷入到一个怪圈。

  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相伴生的,是京津冀雾霾的一体化,北京作为首都和经济中心之一,在治污投入上津冀无法比拟。但仅靠北京一地治污,临近的天津及河北却相对乏力的情况下,治污也好,治霾也罢,只能是徒劳。

  有两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方是北京市计划投入7600亿治理污染,另一方则是将北京环绕其中的河北在去年空气质量最差的十大城市中占据七席。

  由此可见,治霾需从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治污联动等多个方面着手,京津冀治霾只有一体化,才可能达到预期。

  京津冀治霾一体化

  据环保部网站3月18日发布的2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2月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西安、廊坊、衡水、济南和北京,除西安和济南外,其余8个城市均属于京津冀地区,而河北一省占据七席。

  “京津冀地区一直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2013年排名中,除河北省7个城市外,天津和北京也紧随其后分别排在第11和13位。”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资深主任方立锋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

  河北雾霾,京津遭殃——这已成污染规律,尽管北京在政策执行的严格程度及大手笔投入方面,远优于河北,但北京和天津作为直辖市,面积十分有限,两市完全被河北省环绕其中。若在治霾方面无法做到京津冀一体化,京津的巨额投入会被河北的污染消化殆尽。

  绿色和平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于2013年底发布的《雾霾真相——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解析及减排策略研究》报告显示,京津冀三地的燃煤发电是PM2.5排放最大的单一工业源。而与此同时,北京地区交通行业对PM2.5的贡献高于河北和天津,津冀两地包括钢铁、水泥、制砖等在内的工业生产过程对PM2.5的贡献则明显高于北京。

  严重的环境空气质量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污染排放量远超过了环境容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扬尘等;二是污染物扩散条件的不利,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大多处于此类地理和气候环境;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如今年年初北京周边地区大范围、大区域内污染物的输送和北京本地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得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升高,加重了北京地区的污染水平。

  方立锋介绍说,自去年9月国家的大气行动计划出台之后,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协作机制也随之启动。但是,在此次持续的雾霾面前,现有的协作机制显然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分析原因不难发现,目前的机制只停留在大气污染协商、通报、预警、联动和常规的末端治理的防控。

  “没有从污染源头入手,没有明确各个地方的角色,没有污染上下游之间的补偿机制,正是现有协作机制难见成效的原因。”方立锋说。

  7600亿与污染邻居

  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北京作为首都,走在了全国的前面。3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地方治理大气污染的法规。

  与此同时,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也对外透露,北京计划投入7600亿元治理PM2.5。7600亿这一天文数字,显示了北京在治霾方面的决心和实力,但接受《法人》记者采访的数位专家均对北京未来的治霾效果持谨慎态度。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北京这么多钱投下去肯定是有好处,但是如果河北治理的不好,就很难有明显的效果,至少可以说7600亿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治理污染需要京津冀互相的配合。但是各地投入的能力确实不一样,北京能做到的,河北可能做不到。”林伯强告诉《法人》记者,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中国治理雾霾的困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支付意愿也不一样。

  目前,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科学,首钢等重工业企业也已搬迁至河北,所以除燃煤发电、冬季供暖等常规污染源之外,北京市工业生产对PM2.5的贡献量低于河北和天津,但作为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的省市,北京交通行业对PM2.5的贡献明显。

  河北省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河北是钢铁大省、水泥大省。就整个京津冀地区污染源而言,河北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最大,产业结构偏重,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燃煤污染以及民用、商用小锅炉污染严重,这无疑是治理的重点。河北的钢铁产能一度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而省会石家庄周边的水泥厂一度多达数百家。不科学的产业结构,加之产业水平低、排放大、能源消耗大,河北的治霾效果多年来一直有点拿不上台面。

  “在过去的各种资源供给或污染治理中,我们的惯性思维往往是优先供应或治理大城市。但在京津冀地区的治理过程中,必须快速有效地降低河北省大气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否则整个区域的空气污染治理都会大打折扣。”方立锋告诉《法人》记者。

  雾霾不是种田,可以清晰划分辖区界限,纵横阡陌,大气的扩散不会以省市为边界,这已是常识。但在日常对雾霾的抗争中,往往是临近省市之间投入和政策执行千差万别。

  “北京有财力去做一些积极的承诺,比如北京市在全国第一个提出要减少煤炭消费总量。但河北过去几年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水泥这样的行业仍在快速增长,成为整个区域的氢气环境恶化的一个推力。”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李雁告诉《法人》记者,大规模的重工业集群,对于河北减霾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平台在线10W+律师,平均回复时间3分钟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