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若存在残疾且影响劳动能力,必须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这一鉴定是确定劳动者劳动功能障碍程度与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工伤等级,进而为后续赔偿数额的确定提供核心依据。
劳动者应在伤情稳定后,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按要求备齐工伤认定决定书、有效的诊断证明、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
完成劳动能力鉴定,明确工伤等级后,便进入赔偿协商环节。
劳动者可依据鉴定结论,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赔偿项目和标准,向用人单位及社保部门主张相应赔偿。
赔偿项目包含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若构成伤残)等。若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了工伤保险,大部分赔偿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反之,未缴纳则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工伤认定书的查询因地区而异,各地社保部门积极拓展多样化查询渠道。
许多地方社保部门官网设有专门的工伤认定查询板块,劳动者登录后,按系统提示输入个人身份证号、工伤认定编号等必要信息,即可便捷查询工伤认定结果及认定书详细内容。
部分地区还推出人社手机APP,劳动者完成注册登录后,在APP内相应查询服务入口同样能获取相关信息。
此外,拨打当地社保服务热线12333也是可行之法,根据语音提示操作或转接人工服务,提供个人信息后便能查询工伤认定情况。
若对线上、电话查询结果存疑,劳动者还能前往当地社保部门办公地点,向工作人员现场咨询并查询。
医药费报销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若用人单位已缴纳工伤保险,劳动者需准备好工伤认定决定书、正规医疗发票、病历资料(门诊病历、住院病历等)、费用明细清单等材料,由用人单位协助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报。
经办机构会严格审核材料,确认医疗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后,按规定流程支付报销款项,通常款项会先支付给医疗机构或用人单位,再转交给劳动者。
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此时,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协商报销事宜,若协商不成,可通过劳动仲裁甚至诉讼等法律途径,强制用人单位承担医疗费用。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