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法对行政不作为的赔偿标准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于行政不作为造成的损害赔偿,首先要确定行政机关存在应为而不为的违法行为,即未在法定期限内或者拒绝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由此给相对人造成损害。赔偿标准则主要依据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来确定,包括但不限于直接财产损失、因权益受损产生的合理费用(如医疗费、误工费等)、以及可以预见的间接经济损失等。同时,赔偿范围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除非是特定情形下的人身自由或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情况。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三)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2.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八)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
如何界定行政不作为的违法性?
行政不作为的违法性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主体具有法定职责: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履行其法定职责。如果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合法申请、诉求或者举报,应当依法处理而不处理,或者应当主动履行而未履行其法定职责,则可能构成行政不作为。
2. 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职责:行政主体在接到相关请求或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发现需要履行职责的情形后,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积极履行。超出规定期限仍未作出行政行为,除非有合理理由,否则视为行政不作为。
3. 不履行导致相对人合法权益受损:行政不作为必须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即因行政主体未履行法定职责,使得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保障或者遭受损害。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职责的,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诉或者控告;接受申诉或者控告的行政机关应当负责处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七十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措施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亦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行政不作为的违法性主要体现在行政主体负有法定职责却无正当理由未予履行,并因此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实质影响。
行政不作为在何种情况下构成国家赔偿?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法定职责,但在应当履行职责的合理期限内未予履行,或者对于相对人的申请、请求、申诉等不予答复或处理的行为。在以下情况下,行政不作为可能构成国家赔偿:
1. 行政机关应当履行某种法定职责,但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履行,导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实际损害;
2. 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请求、举报、投诉等,在法定期限或者合理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予答复或处理,由此造成的损害;
3. 行政机关明知其不作为将会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损害,却消极不履行职责。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第(四)项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四)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七)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一款也明确规定:“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当行政机关存在上述行政不作为情形,并因此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时,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受害人有权要求国家赔偿。
我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不作为的赔偿标准是以“填平原则”为主,即通过赔偿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恢复到未遭受损害时的状态。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案情、相关证据及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准确界定并量化受害人的实际损失,确保公平公正地实现国家赔偿责任。
『温馨提示』学习法律知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事情,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解答,请点击咨询按钮,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