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对象的财产核查具体涉及哪些内容?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低保对象财产核查具体内容包括:
1. 家庭收入:核查对象的家庭成员所有合法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2. 家庭财产:包括但不限于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房产、车辆、农机具、大型耐用消费品等实物财产及无形资产。
3. 生活消费支出:核实其日常生活开支是否与其家庭收入水平相符,是否存在过度消费或者隐匿收入的情况。
4. 其他经济状况:如是否存在投资、经商行为,或者通过赠予、转让等形式减少、隐藏财产的行为。
相关法条:
主要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复核,并根据检查复核情况及时调整低保金数额。”同时,各地还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低保审核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
低保金发放标准如何确定?
低保金发放标准的确定,是一个涉及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以及地方性法规政策等多方面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的过程。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低保金的发放旨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标准应当与当地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物价指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适应,并且实行城乡统筹、动态调整。
1. 确定低保金发放标准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即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最低费用。这一标准应由各地人民政府依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科学计算和论证后予以确定。
2. 其次,还需结合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认定。对于申请低保的家庭或个人,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对其家庭收入、财产等情况进行全面核查,以确保低保金发放给真正需要的社会弱势群体。
3. 再者,低保金发放标准还应当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调整,实现动态管理,这符合《社会救助法》中关于社会救助制度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第二章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2.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二节对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制定和调整作出了详细规定,指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3. 各地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如《XX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等,也对低保金发放标准的具体确定和实施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低保对象财产核查是一个全面、细致的过程,旨在确保低保资金真正用于帮助那些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困难群体。我们提醒广大民众应如实申报家庭经济状况,配合政府部门完成核查工作,共同维护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您的法律智慧库。我们拥有数万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法律疑难,并精准匹配最适合您的律师。无论您选择哪种咨询方式,我们都能满足您的需求。点击咨询,让我们成为您身边最可靠的法律助手。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