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侮辱他人的治安处罚条例在处罚力度、程序规范、教育与矫正等方面均有显著更新,具体内容如下:
一、处罚力度分级细化
1. 情节较轻:若侮辱行为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如仅在少数几人面前使用不当言语贬低他人,尚未造成严重精神伤害,将处以 200 元以下罚款,并给予书面警告。此举旨在通过较轻的处罚,让行为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2. 情节较重:当侮辱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扩大,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侮辱性言论,阅读量、转发量达到一定数量,或多次对同一对象实施侮辱行为,对受害者精神造成一定损害,处以 5 日以上 10 日以下拘留,并处 500 元以上 1000 元以下罚款。通过加重处罚,体现对较严重侵权行为的惩戒。
3. 情节严重:对于长期、恶意侮辱他人,造成受害者精神崩溃、自杀倾向等严重后果,或侮辱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况,处以 10 日以上 15 日以下拘留,并处 1000 元以上 2000 元以下罚款。此为最高级别的处罚,彰显法律对严重侵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二、处罚程序公平高效
1. 权利保障强化: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充分保障行为人的陈述权与申辩权。公安机关需书面告知行为人拟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行为人可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书面陈述或当面陈述申辩意见,公安机关应认真听取并记录,作为处罚决定的重要参考。
2. 流程时限明确: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公安机关受理案件后,应在 24 小时内进行初步调查。对于一般案件,应在 7 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罚决定。复杂案件经批准可延长至 15 个工作日。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处理,避免受害者权益长期处于受损状态。
公然侮辱他人治安处罚的认定需满足一系列严格条件。
行为需具备公然性。这意味着侮辱行为是在不特定多数人能够知晓的场合实施,无论是现实中的公共场所,如街道、商场,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只要信息传播范围广泛,符合公然要件即可。
侮辱行为需明确指向特定对象。这一特定对象可以是明确的个人,也可以是能够通过一定方式确定其身份的群体。行为必须直接针对该对象进行贬低、诋毁等,使对方名誉受损。
行为需具有主观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仍积极追求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若因疏忽大意或误解而实施了类似行为,则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构成治安处罚意义上的侮辱。
侮辱行为需达到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这通常根据行为的方式、手段、造成的后果以及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只有当行为超出正常社会交往的容忍限度,对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造成实质性侵害时,才会被认定为符合治安处罚的条件。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