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保障对象和条件
第三章 申报和审批程序
第四章 保障待遇
第五章 保障资金分担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各镇人民政府、农工商总公司,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市属各党委(总支)厂:
《张家港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张家港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 步,根据《苏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和《苏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实施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地方人民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实施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条 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
(二)保障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
(四)属地管理;
(五)公开、公正、公平。
第四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市、镇两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实施和行政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负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材料申报、资金发放、动态管理,并负责 “应保尽保”具体落实工作。
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承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 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镇财政应当保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和必要的业务工作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总工会应当配合市民政局共同做好保障工作;市统计、审计、卫生、教育、公安、税务、工商、物价、国土、文广、供电、供水等相关 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 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第二章 保障对象和条件
第六条 持有本市城乡常住户口的居民(集体户口的在校学生除外),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属于保障对象。符合下列条 件之一的均可提出申请: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抚、扶)养人或法定赡(抚、扶)养人无赡(抚、扶)养能力的居民;
(二)因家庭成员患有重病、死亡、残疾和年老体弱或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无法维持基本生 活,且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居民;
(三)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城乡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四)在职人员、下岗人员或退休人员(包括驻本市的部、省、苏州市属单位人员)等在领 取工资或退休金、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居民(包括刑释、解教人员)。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列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一)依法具有赡(抚、扶)养关系,并且赡(抚、扶)养人具有赡(抚、扶)养能力,而未履行赡(抚、扶)养义务的;
(二)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移动电话、摩托车等 非生活必需品,饲养高级宠物,购置商品房,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等)的;
(三)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和贵重首饰(按收购价计算折合现金)人均超过本市城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12倍的;
(四)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自食其力的(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上或经市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除外);
(五)有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
(六)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超计划生育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发生变化的除外);
(七)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因不履行有关规定而被停止社会救助未满3个月 的。
第八条 法定赡(抚、扶)养关系,是指下列人员:
(一)夫与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四)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成年子女;父母与尚在校就读的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成年子女。
(五)子女与无劳动能力或无生活来源的父母。
(六)经法定手续确立赡(抚、扶)养关系的人员。
第九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各种货币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具体包括:
(一)各类工资、奖金、补贴、农副业收入和其他劳动收入;
(二)继承、接受赠与以及利息、红利、有价证券、彩票中奖、特许权收入;
(三)退休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赡(抚、扶)养费;
(四)家庭成员的房屋租金、财物出售等财产性收入;
(五)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无业人员有一定的劳动收入,但又难以核实其收入数额的,本人按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计算;不稳定收入按申请前12个月的平均数计算。
家庭成员分立户口或分开居住的,确定收入时应当合并计算。
第十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按照国家规定领取的抚恤金(优待金应当计算收入)、补助金、丧葬费;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的一次性奖励;
(三)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金;
(四)在校学生的各类助学金、奖学金;
(五)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的赡(抚、扶)养费;
(六)在职职工辞职、被辞退、解除合同或退休时领取的一次性补助金及居民撤队转户时的一次性补偿金;
(七)其他不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三章 申报和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 申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家庭成 员收入的有关证明材料(在职、下岗人员须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盖章);
(二)由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在村(居)务公开栏内向居民公示,7天后无异议的,填写《张家港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 表》,并上报镇人民政府复审;
(三)镇人民政府对上报材料进行复审,符合条件的,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市民政局审批;
(四)市民政局对镇人民政府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者,批准后通知镇人民 政府再次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镇人民政府向其发给《张家港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 取证》;对不符合条件者,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市民政局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市民政局应当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对不符合保障条件而享受保障待遇的,任何人都有 权向市民政局提出意见。市民政局经调查属实的,应当予以纠正,追回不该发放的保障款物,并对反映情况者予以保护。
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凡户籍地发生变动的,应当持户口簿和房产证 及时到市民政局办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关系转移手续。
第十二条 市民政局要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实行动态管 理,每年定期核查。
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家庭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通过村民委员 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告知市民政局,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手续。市民政局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要及时收回并注销其《张家港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金领取证》。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对象,在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参加所在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会劳动,每月2天。
第四章 保障待遇
第十三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市实际情况 确定或调整,并适时公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或调整,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本市人均实际生活水平;
(二)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
(三)物价指数;
(四)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第十四条 获得《张家港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对象,根据 下列不同情况按月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尚有一定收入,但低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实行差额补助;
(二)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其保障标准在城乡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增加20%,并实行全额享受;
(三)单身人员或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保障标准在城乡居民最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