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民事法律

经济法律

刑事行政法律

涉外法律

公司专项法律

其他非讼法律

不确定而离开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来源:大律师网 法律知识 时间:2015-03-24 浏览:0
导读:[案情] 2009年10月29日晚,刘某驾驶一普通货车由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沿323线途经赣县往于都方向行驶。当日晚21时30分许,当车行驶至323线127公里+700米(即赣县梅林镇红金村)路段,在超越同方向前方叶某驾驶的二轮

[案情]

2009年10月29日晚,刘某驾驶一普通货车由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沿323线途经赣县往于都方向行驶。当日晚21时30分许,当车行驶至323线127公里+700米(即赣县梅林镇红金村)路段,在超越同方向前方叶某驾驶的二轮摩托车时,与之发生刮擦。刘某在不确定已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驶离现场,往于都方向行驶了10公里左右后又返回现场查看是否撞到了人。当时看到现场有交通事故勘察车、救护车,便停车与同车的另两人一起查看其车辆,没有发现刮擦痕迹,便驾车离开了现场。事后在交警调查核实时刘某自动到公安机关如实的交待了案发经过。叶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分歧]

本案被告人刘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刘某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交通肇事,主观上不具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不能认定为逃逸。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刘某在发生交通肇事后,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车辆与同方向前方的二轮摩托车时发生刮擦,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而他却没有停车,继续行驶,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情形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管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本案中,刘某在不确定已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驾驶车辆驶离现场,后又返回现场查看是否撞到了人。看到现场有交通事故勘察车、救护车,便停车与同车的另两人一起查看车辆,没有发现刮擦痕迹,便驾车离开了现场。这足以说明刘某不确定自己的车辆是否发生交通肇事,不能构成“明知”的故意。事后在交警调查核实时刘某自动到公安机关如实的交待了案发经过,也足以说明被告人刘某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意图。因此,本案不能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律师打官司、法律咨询就上大律师网,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5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