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劳动合同中的欺诈条款?
1. 合同内容不平等:劳动合同中如有明显偏向于用人单位,加重劳动者义务或剥夺、限制劳动者法定权益的条款,可能构成欺诈。例如,要求劳动者放弃法定的社保、休假权利,或者在出现工伤事故时免除单位责任等。
2. 隐瞒重要信息:如果用人单位在合同中故意隐瞒与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相关的重要事实,导致劳动者做出错误决定,也可能构成欺诈。如实际工作地点与合同约定不符,或者承诺的薪酬福利无法兑现等。
3. 强制性条款:若劳动合同中含有未经劳动者同意即对其生效的强制性条款,且此类条款对劳动者不利,可视为欺诈行为。例如,规定劳动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单位调动或降薪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如何验证企业提供的劳动合同信息的真实性?
验证企业提供的劳动合同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个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和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要问题。劳动者有权知道并确认其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验证:
1. 合同签署方:首先,需核实合同上所载的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等信息是否与企业营业执照、章程或其他公示信息一致。
2. 合同内容:检查劳动合同的各项条款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内容、地点、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合同期限、解除终止条件等内容。
3. 签署程序:审查劳动合同是否由双方亲自签署,或者经过合法授权的代表签署,并加盖公司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同时,可以要求企业提供盖有公章的劳动合同备案证明或查阅企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合同备案记录。
4. 其他证据:结合工资条、社保缴纳记录、考勤记录等实际履行情况来印证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否真实有效。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5号)第十八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劳动者应当审慎核查合同内容及签订程序,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律师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求助,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作为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应保持警惕,仔细阅读每一条款,对于含糊不清、不公平或者疑似欺诈的条款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必要时可以请求工会或者劳动行政部门介入审查。一旦发现存在欺诈条款,有权主张合同相关部分无效,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用人单位也应秉持诚实信用原则,避免在劳动合同中设置欺诈条款,共同营造和谐、公正的劳动关系。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