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间接故意杀人罪未遂

更新时间2024-09-19 更新12篇文章 被阅读0

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准备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属于犯罪未遂。间接故意杀人罪未遂多种情况:对象不能犯、手段不能犯、客观不能犯、主观认识错误、犯罪未遂,实际可能达到即将犯罪边缘后的未遂。间接故意杀人罪未遂期限故意杀人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抑郁患者杀人未遂怎么判? 抑郁患者杀人未遂的判决会依据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如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如果抑郁患者被认定为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并且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可能会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抑郁患者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则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原发性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 ...... 【 浏览全文 】

    误杀他人算故意杀人吗?在刑法中,故意杀人是故意犯罪,而误杀通常被视为过失犯罪。故意杀人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要求行为人有明确的杀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被 ...... 【 浏览全文 】

    对间接故意杀人的证据要求有哪些具体规定?间接故意杀人的证据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证据:需证明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即存在“明知可能性”。这通常通过行为人的供述、现场勘查、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证人证言等多方面证据综合判断。2. 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证据:需证明行为人实施了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并在预见可能后果的情况下未采取阻止措施,表现出对结果的放任态度。3. 死亡结果与行为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据:需证明受害人的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且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刑法上的必然性或高度盖然性。引用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 ...... 【 浏览全文 】

    持刀杀人未遂是刑事案件吗持刀杀人未遂是刑事案件。杀人未遂又称为故意杀人未遂罪,以故意杀人罪论罪判处。所谓故意杀人(未遂)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持刀杀人未遂怎样定罪持刀伤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 浏览全文 】

    2020年故意杀人未遂怎么认定?所谓故意杀人(未遂)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未遂有很多种,包括:(1)对象不能犯:比如A预谋杀B,深夜看见B趟在床上便一刀刺过去,发现原来是枕头。这时被逮到了。这叫故意杀人未遂,属于对象不能犯得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2)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不能达到致死的效果,如A用木棒子不停打B的要害想要致B与死地,但是怎么打也打不死。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还包括使用的方法不能犯,如A迷信认为扎个小人能害死B,于是天天听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犯罪。(3)客观不能犯: ...... 【 浏览全文 】

    2020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认定标准?间接故意杀人是没有未遂的,因为:故意杀人犯罪的故意内容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不同的。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犯罪行为必然会造成危害 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在直接故意杀人案件中,对于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这一情形,若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则构 成犯罪未遂。2、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即对结果听之任之,发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的态 度,也就是说间接故意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这两种犯罪结果均在行为人的意志之中。3、对于间接故意,若危 ...... 【 浏览全文 】

    2020年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认定标准间接故意杀人是没有未遂的,因为:故意杀人犯罪的故意内容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不同的。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犯罪行为必然会造成危害 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在直接故意杀人案件中,对于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这一情形,若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则构 成犯罪未遂。2、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即对结果听之任之,发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的态 度,也就是说间接故意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这两种犯罪结果均在行为人的意志之中。3、对于间接故意,若危 ...... 【 浏览全文 】

    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认定标准间接故意杀人是没有未遂的,因为:故意杀人犯罪的故意内容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不同的。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犯罪行为必然会造成危害 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在直接故意杀人案件中,对于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这一情形,若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则构 成犯罪未遂。2、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即对结果听之任之,发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的态 度,也就是说间接故意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这两种犯罪结果均在行为人的意志之中。3、对于间接故意,若危害结果 ...... 【 浏览全文 】

     间接故意杀人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区分故意杀人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关键是要查明行为人故意的主观状态。如果行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造成死亡结果,应定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即使由于伤势过重,出乎其意外地导致死亡的应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内容为剥夺他人生命即杀人,杀人行为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既遂;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中止或者预备。 故意杀人罪的特征有哪些?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这是故意杀人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本质特征。生命权 ...... 【 浏览全文 】

     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认定标准 所谓故意杀人(未遂)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未遂有很多种,包括: (1)对象不能犯:比如A预谋杀B,深夜看见B趟在床上便一刀刺过去,发现原来是枕头。这时被逮到了。这叫故意杀人未遂,属于对象不能犯得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2)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不能达到致死的效果,如A用木棒子不停打B的要害想要致B与死地,但是怎么打也打不死。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还包括使用的方法不能犯,如A迷信认为扎个小人能害死B,于是天天听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就不 ...... 【 浏览全文 】

     在刑事犯罪中,有很多犯罪行为有既遂和未遂之分,那么在间接故意杀人罪中是否存在未遂形态呢?大律师网小编在本文中,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案例帮助大家了解间接故意杀人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基本案情】 被告人曹成金,男,1973年5月27日出生,汉族,中专文化,原系江西省永修县松山纺织器厂子弟小学教师。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未遂),于2000年11月22日被逮捕。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曹成金犯故意杀人罪(未遂),向铜陵市铜官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告人曹成金辩称,其没有想过要杀人,掏出枪只是为了吓唬郑林等人,在郑林向其扑去时,其本可以向郑头部开枪,但没有。 曹成金的辩护人提出 ...... 【 浏览全文 】

     间接故意杀人罪未遂怎么判刑?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故意杀人未遂仍按故意杀人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比照既遂从轻处罚,具体如何判决还要根据具体案情分析。 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的界限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应注重: 1、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 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 ...... 【 浏览全文 】

13

间接故意杀人相关法律讲堂推荐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5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