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的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行为人必须存在应当支付而故意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行为;其次,行为人逃避支付的方式可以是转移财产、隐匿财产或者逃跑等手段;再次,未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额需达到法定标准(各地具体数额标准可能有所不同);最后,即使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作出责令支付决定后,行为人依然拒绝支付。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罪名的具体认定和量刑标准做出了详细规定。
政府部门在处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中的角色是什么?
政府部门在处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的法律法规,政府承担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监督企业依法履行工资支付义务的重要职责。具体而言,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监督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对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拖欠、克扣工资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2. 调解仲裁:对于因工资支付问题产生的劳资纠纷,人社部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应积极进行调解或作出仲裁裁决,促使用人单位尽快支付劳动报酬。
3. 行政处罚: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规定,对于恶意欠薪的企业,人社部门可以对其处以罚款,并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报,实施联合惩戒。
4. 公安机关介入: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人社部门应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接到移送后,应当依法立案侦查,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2.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条规定了对用人单位违法拖欠工资等行为的行政处罚措施。
3.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明确了对于恶意欠薪情节严重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4. 《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细化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认定标准和量刑原则。政府部门在处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中,通过监督管理、调解仲裁、行政处罚以及与司法机关的合作等多种方式,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打击了恶意欠薪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对于恶意拖欠、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不仅面临严重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会触犯刑法,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将受到刑事追责。同时,劳动者在遭遇此类情况时,也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以上是关于“何种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解答,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法律咨询,请登录大律师网进行在线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将为您提供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祝您一切顺利!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