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专题新闻 >> 新闻详情

刑法对诽谤行为的处罚标准是?

来源:专题新闻 大律师网 时间:2024-04-27 浏览:
导读:诽谤行为在刑法中被视为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本文将阐述诽谤行为的定义、构成要件、处罚标准及其法律依据,以期为公众理解刑法对诽谤行为的规制提供清晰指引。

刑法对诽谤行为的处罚标准是?

1. 诽谤行为的定义与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

- 主观方面: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即明知所捏造的事实为虚假,且具有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

- 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捏造,即无中生有或歪曲事实;散布,指使虚假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传播。

- 客体: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名誉权,即社会对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力、信誉等方面的积极评价。

- 情节严重:诽谤行为需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通常表现为诽谤信息传播范围广、影响恶劣,或者导致被害人精神痛苦、生活工作受到影响等。

2. 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诽谤行为的处罚标准如下:

- 一般情形: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加重情节:如果诽谤行为“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如诽谤信息广泛传播、严重损害他人名誉、导致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对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3. 非罪化处理:对于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诽谤行为,受害人可以依照《民法典》相关规定,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寻求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救济。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及量刑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情节严重”做出具体规定。

对于侮辱罪的受害者有何救济途径?

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作为侮辱罪的受害者,我国法律规定了多种救济途径,旨在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恢复其名誉,抚慰其精神伤害,并对侵权行为人施以必要的法律责任。具体救济途径如下:

1. 刑事控告:受害者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检察院控告,请求启动刑事追诉程序。一旦犯罪事实查证属实,侮辱罪行为人将面临刑事处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刑罚,以及可能的附加刑(如罚金)。刑事追诉不仅对行为人产生威慑作用,也是对受害者名誉权最直接的法律保障。

2. 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受害者可以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行为人赔偿因侮辱行为导致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1条,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直接物质损失;同时,根据《民法典》第1183条的规定,受害者还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3. 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如果侮辱行为未达到刑法规定的入罪标准,或者受害者选择不通过刑事途径寻求救济,可以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诉请法院认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具体的诉讼请求可能包括:停止继续侮辱行为,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因侮辱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书面或口头赔礼道歉,以及赔偿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

4. 申请司法机关采取保护措施:在案件调查、审理期间,受害者如面临持续的侮辱行为或其他威胁,可以依据《反家庭暴力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请求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制止侵害、防止再次发生侮辱行为的措施。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了侮辱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了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了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保护。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和权利救济途径,包括起诉、举证、申请保全等。侮辱罪的受害者可以通过刑事控告、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单独提起民事诉讼以及申请司法机关采取保护措施等多种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际操作中,受害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专业法律咨询,选择最为适宜的救济方式。

刑法对诽谤行为的处罚标准以行为人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且情节严重为前提,视具体情节轻重,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直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对于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诽谤行为,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公众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名誉权,避免因诽谤行为触犯刑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当前回复仅为大多数情况下的参考答案。如仍无法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请咨询律师以获取准确的法律指导。我们承诺5分钟快速响应,并致力于提高问题解决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平台在线10W+律师,平均回复时间3分钟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