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假释成功后是否有行为限制?

发布时间:2024-02-24 09:33:32 浏览:0
  法律对假释犯人在假释成功后的行为确实存在一定的限制,旨在监督其在社会上更好地改造和融入,防止再次犯罪。

假释成功后是否有行为限制?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悔改表现良好而提前释放的一种制度。假释并非完全解除刑事责任和刑罚执行,假释期间,罪犯仍然受到司法机关的管理和监督,必须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和限制。

具体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五条,假释犯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四)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五)遵守其他监督管理规定。此外,假释犯人还应积极接受教育矫正,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四条、第八十五条以及《社区矫正法》相关规定。

假释者在假释期间能否申请更改报到频率?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法的相关规定,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依法暂时予以释放,并在社会上接受监督和改造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在假释期间,假释人员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和频率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以接受监管和教育。

关于假释者是否能在假释期间申请更改报到频率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假释人员有权自行申请更改报到频率。如果假释人员因合理原因(如工作、生活或疾病等特殊情况)无法按照原定频率报到,可以向社区矫正机构提出申请,由社区矫正机构根据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调整报到频率。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五条: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六条: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按照社区矫正机构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参加教育学习和公益活动,遵守外出、迁居等相关监督管理规定。

3. 同时,虽然法律没有直接规定可以申请更改报到频率,但根据《社区矫正法》第十三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分类管理,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于假释人员提出的合理变更请求,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根据该条原则进行灵活处理。

假释期间是否允许离开居住地?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其在服刑期间的表现良好,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经法定程序决定暂时予以释放,并在一定考验期内进行监督和考察的一种制度。对于假释期间是否允许离开居住地的问题,法律规定较为严格。

根据我国《刑法》及《社区矫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假释人员在假释考验期内,应当遵守相关监督管理规定,一般情况下,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这是因为在假释考验期内,对假释人员的管理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刑事执行工作,确保其在此期间不再犯罪、顺利融入社会是社区矫正的重要目标。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社区矫正机构对于有正当理由的,应当批准;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不予批准。”

假释人员在假释考验期内原则上不允许擅自离开居住地,如有特殊需要,必须提前向负责执行假释的社区矫正机构或执行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

假释成功后,罪犯仍需在法定范围内接受特定的行为限制,并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违反相关规定的,可能会被撤销假释,重新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假释不仅是国家对罪犯悔过自新的肯定与宽容,更是对其未来行为的严格约束和要求。

在线咨询
找律师

*上万名律师在线权威解答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