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2024年实际恶意原则在诽谤罪中如何适用?

发布时间:2024-04-15 09:47:41 浏览:0
  实际恶意原则,又称“真实恶意标准”,主要应用于美国的诽谤法中,对于公众人物或公共事务的报道,媒体只有在明知虚假或严重疏忽的情况下发布不实信息,才可能被认定为诽谤诽谤罪的判定并不直接适用这一原则。

实际恶意原则在诽谤罪中如何适用?

诽谤罪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诽谤行为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对于一般公民,只要存在诽谤行为,不论是否出于恶意,都可能构成诽谤罪。但对于公众人物,法律并没有明确要求必须证明被告有“实际恶意”司法实践中,考虑到言论自由和公众知情权,对于公众人物的诽谤指控,法院可能会更加重视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诽谤罪中是否存在“真实抗辩”,而名誉侵权呢?

刑法和民法体系中,对于诽谤罪和名誉侵权,确实存在一种被称为“真实抗辩”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和公众的知情权,允许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发表批评性或负面的言论,只要这些言论基于事实。

在诽谤罪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其所言是基于真实的事实,那么他可以以此为辩护,反驳诽谤的指控。这是因为在刑法中,诽谤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必须是“捏造事实”,如果事实真实,则不构成诽谤。

在名誉侵权的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但是,如果被告能够证明其言论是真实的,或者是为了公共利益、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正当目的,即使这些言论可能对他人名誉造成影响,也可能被法院认定为合法行为,不受名誉侵权的约束。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社会评价。民事主体享有维护自己名誉不受侵害的权利。无论是诽谤罪还是名誉侵权,真实抗辩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但具体是否成立需要视具体情况和证据而定。

非公众知晓的诋毁信息能否认定为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制。诽谤行为的构成需要满足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存在捏造的事实;二是这些事实是虚假的;三是这些事实被散布出去;四是造成了对他人名誉的损害。

对于“非公众知晓的诋毁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仅在小范围内传播,未对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造成广泛影响,可能不会被视为诽谤如果这些信息有可能进一步扩散,或者已经在特定人群中造成了对受害人名誉的实质性损害,即使没有公开到广大公众,也可能被认定为诽谤。因为法律更关注的是行为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而非实际的传播范围。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非公众知晓的诋毁信息是否构成诽谤,主要取决于这些信息的虚假性、散布情况以及是否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即使信息传播范围较小,也可能构成诽谤。

虽然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诽谤罪中需适用实际恶意原则,但在处理涉及公众人物的诽谤案件时,司法实践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的真实性、公众的知情权以及言论自由等。这与美国的实际恶意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具体适用标准有所不同。在任何情况下,尊重事实、遵守法律是避免诽谤纠纷的关键。

〖温馨提示〗需要专业律师的帮助?大律师网是您的首选平台,我们拥有3万+高效专业的律师团队,随时在线为您解答疑问。

在线咨询
找律师

*上万名律师在线权威解答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