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2024年真实性在诽谤罪抗辩中占据何种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24-03-17 10:12:54 浏览:0
  在刑法中,真实性是诽谤罪抗辩中的重要因素。如果被指控的陈述或信息真实无误,则通常可以作为有效的抗辩理由,因为真实的事实不构成诽谤。这一原则也需结合其他法律要素进行分析,如言论的目的、方式及对他人名誉权的影响程度等。

真实性在诽谤罪抗辩中占据何种地位和作用?

诽谤罪的认定上,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若被告能够证明其言论或信息发布的内容属实,并非出于恶意捏造,即使该内容可能对被害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因缺乏诽谤罪构成要件中的“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这一要素而免于刑事处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也明确指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但若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他人名誉,也不应认定为诽谤。

如何界定诽谤罪中的“真实陈述”抗辩条件?

在刑法中,诽谤罪是指通过捏造事实或者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陈述是真实的,即使它对他人名誉有所损害,也可能构成合法的抗辩理由,这是因为我国法律在保障公民名誉权的同时,也保护言论自由的权利,并且强调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真实陈述作为诽谤罪的抗辩条件并不意味着只要陈述为真就可以任意发表。真实陈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构成有效抗辩:

1. 真实性:首先,被告必须能证明其所作出的陈述是基于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测或虚构。这意味着陈述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其真实性。

2. 公共利益:其次,真实陈述通常需要涉及公共利益或公众人物的道德品质、行为操守等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普通公民的私生活,即便陈述真实,也可能因侵犯个人隐私而不被接受为抗辩理由。

3. 合理性:最后,即使是真实的陈述,如果表达方式过于恶意、夸张或不适当,超出了必要限度,造成他人名誉的过度损害,也可能无法成功抗辩。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关于诽谤罪的规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真实陈述”的抗辩条件,但相关司法解释和民法原则对此提供了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提到,“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从反面说明非捏造的真实信息不应受到诽谤罪的追责。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明确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这也体现了在一定条件下,真实陈述可以作为免除诽谤责任的理由。

界定诽谤罪中的“真实陈述”抗辩条件,需结合具体案件情况,考察陈述内容的真实性、是否关乎公共利益以及表达方式的合理性等多个因素。

真实性在诽谤罪抗辩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诽谤罪的关键因素之一。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即使是基于真实事实,也应当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司法机关不仅需要审查言辞的真实性,还要综合考虑言论的发布背景、目的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以实现法律公正与社会公平的平衡。

『温馨提示』学习法律知识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解答,请点击咨询按钮,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在线咨询
找律师

*上万名律师在线权威解答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