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无“民事欺诈罪”这一罪名,民事欺诈行为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主要依据涉案金额划分。
1.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2. 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五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具体数额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部分地区将“数额较大”的标准设定为五千元以上。
司法实践中,除涉案金额外,诈骗手段、对象、后果及犯罪人悔罪表现等因素亦会影响量刑。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施诈骗,或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可能从重处罚。
当事人可根据行为性质与损害后果选择不同维权途径。
欺诈行为情节较轻,可优先与对方协商解决,或通过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调解。消费者协会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介入消费领域纠纷,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针对商业经营活动中的欺诈行为,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此类部门有权对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进行查处,并依法作出责令改正、罚款等行政处罚。
欺诈行为涉嫌诈骗罪,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将立案侦查。立案标准通常为诈骗金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具体标准因地区而异。
作为最终救济途径,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欺诈方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法院将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对欺诈行为进行认定,并判决撤销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或赔偿损失。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