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2024年如何把握骗取出口退税的主观故意认定?

发布时间:2024-03-07 10:11:51 浏览:0
  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主观故意认定是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要求证实行为人对其违法行为在主观上存在明知并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的故意心态。这需要综合全案证据,结合行为人的具体行为、认知状况以及对国家税收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如何把握骗取出口退税的主观故意认定?

在刑法中,对于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其主观故意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具体认定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行为人对出口业务和相关税收政策的了解程度:如果行为人对出口退税政策有深入了解,却仍然实施虚假报关、虚构交易等行为,可推定其具有骗取出口退税的主观故意。

2. 行为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与申报信息是否相符:若行为人提交的出口退税申请材料与实际经营状况严重不符,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出口单证等,通常可以认定其主观上存在骗取出口退税的目的。

3. 行为人是否存在逃避监管、隐瞒真相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在申领出口退税过程中,刻意规避监管,隐瞒真实交易信息,也反映了其主观上的欺诈故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四条之一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对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包括了对主观故意的认定。

骗取出口退税涉及哪些法律条款?

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涉及的主要罪名是“骗税罪”,这是对国家税收管理制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严重侵犯。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通过虚构交易事实、伪造单证或者其他非法手段,以达到虚增出口业务量或虚假申报出口退税的目的。

1. 行为人可能实施了《刑法》中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行为,即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税务机关应退税款。

2. 同时,也违反了我国税收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的规定,没有如实进行纳税申报,逃避缴纳税款义务,且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四条明确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等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对出口退税的申请条件、程序以及禁止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任何违反这些规定的,都可能导致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认定。

把握骗取出口退税的主观故意认定,既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又要全面审查案件事实,客观公正地分析行为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确保在维护国家税收秩序的同时,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以上是关于“如何把握骗取出口退税的主观故意认定”的解答,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指导。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法律咨询,请登录大律师网进行在线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将为您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祝您一切顺利!

法律讲堂相关文章

在线咨询
找律师

*上万名律师在线权威解答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