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动沟通,争取协商重组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八条,借款人有权在还款期限届满前与贷款人协商延期还款或分期偿还。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第一步,书面提出方案
通过邮件、短信或平台站内信等方式,明确说明当前经济状况、还款能力及具体分期计划(如每月偿还金额、期限等),避免口头协商无据可依。
第二步,要求书面确认
平台同意协商方案,需要求其出具书面协议或补充合同,确保条款合法有效,防止后续单方面变更。
第三步,优先履行协商承诺
严格按新方案还款,避免二次违约导致协商成果失效。
2. 优先清偿合法债务,规避高利贷陷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民间借贷利率受法律保护的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借款人可采取以下措施:
核算综合息费:要求平台提供还款明细,核对本金、利息、服务费、违约金等各项费用,剔除超出法定利率的部分。
主张调整息费:平台收取的息费超过法定上限,可通过书面形式要求其调整至合法范围,并重新计算剩余还款金额。
拒绝“以贷养贷”:避免通过新贷款偿还旧债,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陷入恶性循环。
3. 寻求专业法律援助
债务纠纷复杂化或遭遇不公平对待,可依托法律专业力量维护权益:
申请法律援助: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提交经济困难证明,申请免费律师协助分析合同条款、制定还款计划或参与谈判。
委托律师介入:平台拒绝协商或存在违规行为(如虚假宣传、砍头息等),可委托律师发送律师函或提起诉讼,通过法律程序争取债务减免或延期。
参与债务调解:通过法院、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等第三方机构进行调解,达成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和解协议。
1. 明确告知催收方停止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催收方不得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侵扰借款人及其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具体应对步骤如下:
第一步,书面通知止扰
向平台或催收方发送书面函件(留存邮寄凭证),明确要求其停止联系家人,并声明“若继续骚扰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步,强调隐私权保护
引用《民法典》相关条款,说明家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催收行为已构成侵权,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责任。
第三步,保留送达证据
通过EMS邮寄函件并备注文件名称,或通过平台官方渠道提交投诉,确保通知有效送达。
2. 向监管部门投诉违规催收
催收方无视警告继续骚扰,可向以下机构投诉: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通过其官网或官方APP举报平台违规行为,协会将督促会员单位整改。
地方金融监管局:向借款人所在地金融监管部门提交书面投诉材料,要求查处平台或催收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骚扰电话、短信,要求运营商对涉事号码进行封停或限制呼出。
3. 设置通讯拦截与证据固定
启用防骚扰功能:在手机中设置黑名单、关键词拦截(如“贷款”“催收”等),屏蔽陌生号码和骚扰短信。
全程录音取证:对催收电话进行录音,记录通话时间、对方身份及威胁内容;保存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
报警追究责任:催收方使用辱骂、威胁、伪造法律文书等手段,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