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催收行为有着明确的规范。根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第十三条规定,债务催收对象应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要求,不得骚扰无关人员。
如果催收人员在明知欠款人联系方式的情况下,仍然频繁致电欠款人的家人,且并非为了获取欠款人联系方式等合理目的,而是对其家人进行骚扰、威胁、辱骂等行为,那么这种催收电话打到家里人的做法是违法的。从民事法律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益。
若催收人员在欠款人家属不知情且未同意的情况下,反复拨打其电话,并在通话中使用不文明、恐吓性语言,导致家属精神上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影响,就属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也指出,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需要注意的是,催收电话达到干扰欠款人家属正常生活的程度,也可能面临治安处罚。
催收电话一天拨打多少个可以报警,目前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明确法律条文规定具体数量。
在实际操作中,判断的关键在于催收行为是否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
比如,催收人员在一天内不间断地拨打大量电话,致使当事人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休息,严重影响其生活秩序,就属于不合理、不合法的催收行为,当事人可以选择报警。
在一些地方出台的规定中,对类似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倾向。例如,某些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倡导,催收机构在进行催收时应遵循合理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催收。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天内接到同一个催收主体超过三次以上且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催收电话,且对当事人造成了明显的困扰,当事人就可以考虑报警,警方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处理。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