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民事法律

经济法律

刑事行政法律

涉外法律

公司专项法律

其他非讼法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大律师网 法律知识 时间:2015-01-31 浏览:0
导读:发布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甘政办发[2007]4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发布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甘政办发[2007]4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00七年四月十三日
甘肃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意见

  2007年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抓创新”的要求和“十一五”规划关于改革工作的部署,紧扣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继续深化省属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战略调整。加快酒钢、华亭煤业、窑街煤电等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推动上市公司股权重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研究确定省属企业主业和调整方向,推进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业产权多元化,着力在省属装备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优势品牌,推动企业利用品牌效应实施战略重组和市场开拓。
  (二)充分用好国家政策,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有关破产工作。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延长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政策期内基本完成省属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任务。在完成省属和下划工业企业及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省建总公司等非工业企业的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全面完成省属8户企业破产收尾工作,实施好一批特困企业及省属下划企业的破产重组。
  (三)继续推进农垦、粮食、流通和公路交通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相关管理体制配套改革。农垦企业要坚持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方向,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完成职工身份置换和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落实国家农场税费改革措施,促进农垦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增强示范作用。认真落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级负责制,力争在年底基本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研究制定我省加快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好改革政策措施,鼓励进出口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采取“一控、二参、三退出”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省物产集团改制,促进物流业发展。启动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以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管养分离、事企分离,加快建立新型干线公路养护机制,进一步加大交通系统企业改革力度。继续推进建筑、农牧、旅游等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转换机制、发展壮大。
  (四)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规规章,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强化省属企业审计监督,加强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探索会计、审计、统计相衔接的出资人财务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出台《甘肃省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全面启动外派监事会工作。探索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的有效途径。落实《甘肃省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做好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征收监管工作。继续探索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资产的监管体制和具体措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5〕63号),进一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合力。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一步培育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信用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重点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二、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配套搞好涉农领域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甘机编办发〔2005〕11号),总结推广崇信等6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和意见,全面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三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以落实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加快教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行“乡财县管”管理方式,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坚决制止新债务的基础上,综合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认真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甘政办发〔2006〕92号),总结推广临泽县等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规范化试点经验,按照协商、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对象和程序,形成农民近期得利、长远受益的土地流转机制。做好庄浪等4县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认真落实《甘肃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占用制度。
  (三)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经济发展。认真总结13个县市的试点经验,继续推进“强县扩权”工作。以县为单位整合农业资金,加大对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投资效益。继续做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引导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增强城镇的产业聚集功能。按照区域经济布局,有重点地培育小城镇和县域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集中的小城镇,探索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
  (四)加快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作用。推进农业银行改革,把农业银行建设成为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发挥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三农”服务功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认真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建立为入股社员服务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全资子公司。开展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做好酒泉奶牛保险、河西玉米制种综合保险试点工作,在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发展较快的地区推进种养两业保险。做好秦安县农民工保险试点工作。
  (五)统筹推进其他涉农改革。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探索加快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的新机制,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供销社系统深化改革,创新组织体制、经营方式和服务机制。加快现代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完善棉花市场体系。依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06〕54号),稳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我省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意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乡镇机构改革,配套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民需要的新体系新机制。按照国家部署,探索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三、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探索。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运行、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强化对行政审批的监督;以各级政府的政务大厅(中心)为依托,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服务。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确定的依法许可(审批)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挂牌服务制、责任追究制等具体措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律师打官司、法律咨询就上大律师网,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5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