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民事法律

经济法律

刑事行政法律

涉外法律

公司专项法律

其他非讼法律

2024年何种情况构成网络犯罪侵权?

来源:大律师网 法律知识 时间:2024-03-11 浏览:0
导读:网络犯罪侵权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行为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触犯刑法或民法的行为。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窃取或篡改数据、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何种情况构成网络犯罪侵权?

1.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未经许可侵入他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超越授权范围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构成犯罪,如非法获取系统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

2.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或数据:故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或者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行为属于犯罪。

3. 利用网络诈骗:通过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了《刑法》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

5. 网络侵权知识产权: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复制、发行、出租、展示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侵犯他人专利权、商标权的产品,构成侵权犯罪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5、286、266、253、217、218条分别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侵犯著作权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等与网络犯罪侵权相关的罪名。

2. 《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对网络犯罪侵权行为进行了规制。

网络侵犯肖像权的法律界限是什么?

网络侵犯肖像权,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未经肖像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或者以侮辱、诽谤、丑化等方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网络侵犯肖像权的法律界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在网络环境中使用他人肖像前,必须获得肖像权人的明确同意,否则即构成侵权。即使是在新闻报道、公共利益等非商业用途中使用他人肖像,也应当尊重肖像权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避免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2. 营利性使用:若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于商业广告、产品推广等营利活动中,即使未对肖像进行丑化或侮辱,也构成侵犯肖像权。

3. 恶意侮辱、诽谤或丑化:在网络上故意通过PS、文字描述等方式对他人肖像进行侮辱、诽谤或丑化,损害了肖像权人的名誉和形象,同样构成侵权。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 同样,《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规定:“合理实施下列行为的,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一)为个人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用肖像权人已经公开的肖像;(二)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应当遵守本法关于保护肖像权人的其他规定,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肖像权人的名誉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侵犯肖像权的法律界限主要是围绕“同意原则”、“非营利性和非侮辱性使用原则”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合理使用原则”来设定的。

对网络侵权犯罪主体如何认定?

网络侵权犯罪主体的认定,首先需要明确网络侵权犯罪的具体类型。在刑法中,常见的网络侵权犯罪行为包括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侮辱诽谤、侵犯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等。认定犯罪主体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 行为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根据《刑法》第17条至第20条的规定,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正常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网络侵权犯罪的主体。

2. 实施了犯罪行为:即行为人必须实施了利用网络进行的侵权行为,如非法复制、传播他人作品、非法获取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等。

3. 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4.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在网络侵权犯罪中,若相关行为是由单位组织、策划、指挥或者决定实施的,该单位可以构成犯罪主体。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7-20条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2. 《刑法》第30条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

3. 《刑法》分则中的相关条款,例如:

- 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

- 第253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246条侮辱罪诽谤罪

- 第252条侵犯通信自由罪、侵犯通信秘密罪;

- 以及涉及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条款等。

以上各条款共同构成了认定网络侵权犯罪主体的法律基础。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通过网络实施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每位网络使用者都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并保护他人的合法权利,共同维护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权益受损者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温馨提示: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吗?关注大律师网,3万+注册律师每天为您提供实用的法律干货。遇到棘手的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从专业角度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律师打官司、法律咨询就上大律师网,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