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死猪被收购流入市场 村民补助难落实
80元生猪死亡补贴农民不知晓
浙江嘉兴死猪被贩子收购后,制成各种猪肉制品流入市场,潜在的高致病性病毒随之流传。浙江规定自行处理死猪按每头80元标准补助,集中处理的补助经费拨付给营运单位,这导致补贴难以到村民手上。
□溯源
养猪基数大
嘉兴市南湖区竹林村今年的头两个月死亡了1.8万头猪,平均每天死亡量达到300头
在黄浦江发现大量死猪的前几天,浙江嘉兴市当地的一家媒体发表文章,文中称嘉兴市南湖区竹林村今年的头两个月死亡了1.8万头猪,平均每天死亡量达到300头,这篇报道刊发的时间与黄浦江出现死猪时间非常接近,而且嘉兴的河道正处于黄浦江的上游地区,黄浦江上的死猪和嘉兴是什么关系?记者来到嘉兴生猪养殖大村之一竹林村进行调查。
一走进嘉兴市的竹林村,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一种猪的味道,这里是嘉兴市养殖密度最高的村庄之一,方圆8.2公里的区域内每年的生猪存栏量有4万多头,不久前一家当地媒体提到在这个村庄,今年1月份1个月的时间里就死亡了有1万多头猪,一时间这个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一下子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竹林村生猪的存栏量有4万多头,出栏量有8万多头,每年的总饲养量加起来超过10万头,如果真如报道所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集中死亡1.8万头生猪,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暴发疫病。但在竹林村记者并没有看到任何疫情征兆。
作为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在事件发生后立即赶赴浙江、上海实地调查了解情况。
于康震说:“可以排除是因为发生了大规模的重大动物疫情,目前为止事态的发展,完全在可控的范围内。”
死亡比例高
嘉兴每年生猪出栏量450万头,一般来说,猪的死亡率在3%左右,小猪最容易受冻死亡,死亡率更是10%左右
嘉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生猪养殖业,主要供应周边市场。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密集区,目前嘉兴全市的养猪户已经超过了10万户,每年生猪出栏量450万头。竹林村所在的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平湖市曹桥一带更是嘉兴生猪养殖最为密集的地方,被称为猪三角。这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村庄里、田野上随处可见养猪的猪棚。
一般来说,猪在正常养殖过程当中,也会有3%的死亡率。小猪的死亡率要高一点。从小猪生下来到最后出栏,死亡率是10%左右。老周是竹林村养猪比较早的养殖户,他告诉记者,小猪在刚出生的时候最怕冷,也最容易受凉死亡。
人们怀疑黄浦江上的死猪来自浙江嘉兴,并非仅仅是嘉兴当地媒体的那篇报道。事实上,上海方面在打捞死猪的时候就收集到17个猪的耳标,这些耳标把死猪的来源地明确指向了上游80公里外的嘉兴。
嘉兴是长三角地区生猪养殖基地,在上海松江和金山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养殖户。在上海方面对外公布的死猪耳标中,其中有一枚表明这只死猪的出生地就是在上海市。
图省事乱扔
一些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河网密布,猪圈都与河流相通,加上无害化池有限,很多村民便会像随手扔垃圾一样将死猪丢进家门口的河浜里
从2009年开始,嘉兴就开始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由政府出资兴建无害化处理池利用无害化发酵的技术,把死猪放到处理池里进行无害化处理。
虽然每个养猪村都建有无害化处理池,但是记者在嘉兴采访时河道里仍然可以见到腐烂的死猪。一些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河网密布,猪圈都与河流相通,所以很多村民都会像随手扔垃圾一样将死猪丢进家门口的河浜里。
作为养猪大村的竹林村,一共有七座无害化处理池,以竹林村每个月死猪平均200至300头的速度计算,这些无害化池显然难以满足需要,无害化池的容量有限也很可能是村民丢弃死猪的原因之一。
生猪养殖在嘉兴农村地区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从建造猪圈、销售饲料、兽药,这里已经形成完整的养猪产业链,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养猪主要产生三种废物,沼液、猪粪以及病死猪,前两种花钱最多,而病死猪虽然花钱不是太多,但治理的难度最大,危害也最高,尤其对于“猪三角”密集养殖地区就更是如此。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