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投放危险物质罪认定

更新时间2019-12-11 更新5篇文章 被阅读0

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是,只要行为人实施的投毒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即便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也构成投毒罪的既遂。如果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则应依照《刑法》第115条规定处罚。

    外国人犯罪后可否被引渡回国?我国在处理引渡问题上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根据该法,如果外国人在境内犯罪,我国有权对其行使刑事管辖权。同时,如果该外国人在国外犯罪,且我国和该国之间有引渡条约,或者双方基于互惠原则,我国可以考虑接受对方的引渡请求引渡也有条件,如犯罪行为在请求国和被请求国都是犯罪,且刑期需达到一定年限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第三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之间的引渡。”第六条规定:“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请求引渡的犯罪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都构成犯罪;(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于引渡请求 ...... 【 浏览全文 】

    投放危险物质致人受伤的赔偿责任怎么确定?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首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和第115条的规定,可能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同时该行为也构成了对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侵犯,依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投放危险物质,致使他人身体受到伤害,那么行为人应当对该损害结果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第115条关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规定;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 ...... 【 浏览全文 】

    如何认定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动机?根据刑法规定,投放危险物质罪属于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认定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动机时,首先应考察行为人是否认识到所投放物质具有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其次,要分析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图;最后,还要考虑行为人事前、事后的相关行为和言辞表达,以及是否存在足以影响行为动机的其他因素,如报复、贪婪、无知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和第115条规定了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明确了该罪行的主观方面为故意。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 ...... 【 浏览全文 】

    2020投放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认定投放危险物质罪,核心在于认定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具体来说:1、行为人投放的必须是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害人的生命、健康或牲畜、禽类、水产养殖物安全的危险物质。2、投放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即该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或严重损害后果。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3、本罪是危险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中毒或重大公私财产遭受毁损的实际结果,只要行为人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存在即可。4、投放行为的主要方式:(1)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2)将毒物投放于供人、畜等 ...... 【 浏览全文 】

    2019投放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认定投放危险物质罪,核心在于认定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具体来说:1、行为人投放的必须是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害人的生命、健康或牲畜、禽类、水产养殖物安全的危险物质。2、投放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即该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或严重损害后果。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3、本罪是危险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中毒或重大公私财产遭受毁损的实际结果,只要行为人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存在即可。4、投放行为的主要方式:(1)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2)将毒物投放于供人、畜等 ...... 【 浏览全文 】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