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必须存在劳动关系,这是申请劳动仲裁的基础。
根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可通过提供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多种证据来证明。
同时依据2025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般情形下,仲裁时效为1年,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工资被拖欠之日起算。
不过,存在特殊情形,若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工资发生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1年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自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
此外仲裁请求需明确、具体,像要求支付拖欠的基本工资、加班费、绩效奖金、年终奖等,都应在申请中详细列出,并阐述拖欠工资的事实及计算依据。
准备材料:需撰写劳动仲裁申请书,明确双方信息、仲裁请求及事实理由;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和工资拖欠情况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
提交申请: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书和证据材料。
受理:仲裁委在收到申请后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若受理,会通知申请人;若不受理,也会说明理由。
审理:仲裁委受理后一般会在45日内审结,复杂案件可延长15日。审理中先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则裁决。
执行: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应履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当遭遇拖欠工资时,劳动者可直接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者需注意几个关键要点。
一是要确认仲裁时效,一般情况下,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
二是要积极收集证据材料,劳动合同能证明劳动关系存续时间及双方权利义务;工资条、银行工资转账记录直观显示工资发放情况;考勤记录有助于计算加班工资。
三是要确定管辖仲裁委,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