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风云榜

精神病人犯法了怎么处理?

来源:法律风云榜 大律师网 时间:2025-05-27 浏览:
导读:精神病人犯罪后的法律处理体现了刑法对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此类规定既是对责任能力理论的贯彻,也是对社会安全与个体权益的平衡考量。在司法实践中,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精神病鉴定,并落实强制医疗等替代性处置措施,确保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精神病人犯法了怎么处理?

  精神病人犯法后的处理,需严格依据其作案时的精神状态,并通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这意味着,当精神病人处于发病期,完全丧失对自身行为的认知与控制能力时,虽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家属或监护人肩负起严加看管和送医治疗的重任。

  对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其刑事责任的判定较为复杂。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因为在精神正常阶段,他们具备与正常人相当的辨认和控制能力,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以及社会意义,此时实施犯罪行为,理应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类精神病人虽受精神疾病影响,但仍保留部分对行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法律在量刑时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是考虑到其精神疾病对行为能力的削弱作用。

精神病人犯法了怎么处理?

精神病人什么不承担刑事责任?

  一般情况下,完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后,不负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承担以行为人具备主观过错为前提,即故意或过失。

  故意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则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然而,处于发病期的严重精神病人,大脑功能紊乱,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出现严重异常,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对自身行为形成正确认知和有效控制。

  他们在幻觉、妄想等症状支配下实施危害行为,并非基于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施加刑罚,无法实现刑罚的目的。刑罚具有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以及改造犯罪人的功能。但对于这类精神病人,刑罚的威慑力无法对其产生作用,因为他们难以理解刑罚的意义和后果;改造更是无从谈起,因其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和改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