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专题新闻 >> 新闻详情

2024年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来源:专题新闻 大律师网 时间:2024-02-15 浏览:
导读: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是否达到刑法所规定的构成该罪的全部要件,尤其是犯罪目的是否实现以及被害人是否因此遭受了实际财产损失。在诈骗罪中,既遂意味着行为人通过欺诈手段成功地使被害人处分财产,且财产已转移至行为人或第三人;而未遂则表示虽然实施了诈骗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使被害人的财产发生实际损失。

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诈骗罪既遂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诈行为,并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处分财产,且行为人因此取得了财物。如果这三个条件均得到满足,则构成诈骗罪既遂。

而对于诈骗罪未遂,其特征在于尽管行为人具有诈骗的故意和行为,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被及时识破、中途停止或者因外界因素未能取得财物等),并未能使被害人的财产发生实际损失,即犯罪没有完成,故认定为诈骗罪未遂。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同时,根据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对于犯罪形态的划分,参照《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进行判断。

诈骗罪既遂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诈骗罪既遂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要件:行为人必须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主观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行为人在实施诈骗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得他人遭受财产损失,并希望通过这种欺骗手段获取他人的财物。

3. 客观要件:

- 作为义务: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即通过编造不存在的事实、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等手段,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

- 结果发生:基于上述错误认识,被害人自愿处分了自己的财物,导致其财产受到实际损失。

- 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诈骗行为与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4. 结果要件:诈骗行为已经完成,并且达到了法律规定的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即“既遂”。被害人因受骗而交付财物,且行为人实际取得了这些财物。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诈骗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诈骗罪既遂的认定标准。

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关键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是否已经完全实现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并造成了实际的财产损失。这一区分不仅影响到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评价,也直接决定了量刑的轻重。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必须结合具体案情,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准确判断犯罪形态,以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遇到法律问题时,欢迎访问大律师网,我们将为您匹配到经验丰富、案例众多的本地律师,助您一臂之力!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平台在线10W+律师,平均回复时间3分钟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