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图片新闻 >> 新闻详情

2024年“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来源:图片新闻 大律师网 时间:2024-02-17 浏览:
导读:“疑罪从无”原则是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在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对于证据不足、事实不清,不能排除合理怀疑,无法形成有罪的确信时,应当依法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原则。

“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疑罪从无”原则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对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的高度重视。在刑事诉讼中,控方承担举证责任,必须提供充分、确凿、合法的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如果证据不足以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或者证据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合理解释,以至于法官内心对被告人的罪行存在合理怀疑,则根据这一原则,应判决被告人无罪。这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深化和具体化,旨在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保护公民不受错误定罪的风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明确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疑罪从无”在实际审判中的应用难点有哪些?

“疑罪从无”是现代刑事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这一原则在实际审判中的应用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证据标准认定难:如何准确把握“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是实践中的难题。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可能存在证据链断裂、证据矛盾或证据不足等情况,法官需要根据相关法规和判例精确判断是否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2. 司法人员理念转变难:尽管法律规定了“疑罪从无”,但在传统的有罪推定观念影响下,部分司法人员可能在处理疑案时仍倾向于作有罪推定,而非严格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

3. 社会公众理解接受难:社会公众对于“疑罪从无”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也会影响其在实际审判中的执行。有时,即使法院依据“疑罪从无”原则作出无罪判决,也可能因公众对犯罪行为的愤慨和对受害人的同情,而引发舆论压力和社会争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了“疑罪从无”的原则,具体内容如前所述。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五条进一步明确了“证据确实、充分”的认定条件,即“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疑罪从无”在实际审判中的应用难点主要集中在证据标准的认定、司法人员理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公众的理解接受等方面,解决这些难点需要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社会法治观念的进步。

“疑罪从无”原则是确保公正审判、避免误判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和人权保障进步的重要体现。在代理案件过程中,不仅要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更要积极推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全面落实,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是您获取法律知识的绝佳平台!在这里,您可以关注3万+注册律师的日常科普,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遇到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平台在线10W+律师,平均回复时间3分钟

遇到法律问题,上大律师网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