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摇撞骗罪的具体行为表现有哪些?
招摇撞骗罪的具体行为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人虚构自己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如警察、法官、检察官等,并以此身份进行诈骗活动。
2. 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欺骗:行为人假冒其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人员,如军人、医生、教师、记者等特殊职业人员的身份,通过这种虚假身份骗取他人的信任并谋取不正当利益。
3. 实施欺诈行为:在冒充特定身份后,行为人通过编造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交付财物或者提供某种利益。
4. 损害国家机关威信和正常管理秩序:招摇撞骗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益,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何种程度的虚假陈述可构成招摇撞骗罪?
招摇撞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特定身份进行诈骗,情节严重的行为。虚假陈述在本罪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构成招摇撞骗罪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冒充身份:行为人必须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人民警察、军人等特殊身份的行为,这是虚假陈述的核心内容,即关于自身身份的虚假陈述。
2.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行为人在冒充特定身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假陈述来实施欺骗行为,如编造职务权限、捏造事实情况等,使他人基于错误的认识而交付财物或者提供某种利益。
3. 情节严重:虚假陈述不仅要有,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即对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干扰,或者给他人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虚假陈述若满足冒充特定身份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欺骗行为,并且情节严重,就可能构成招摇撞骗罪。
在何种情况下会构成招摇撞骗罪?
招摇撞骗罪是指行为人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特定身份,进行诈骗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此罪的主要条件包括:
1. 主体: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主观方面: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故意,明知自己没有某种身份或者职务,却虚构事实,意图骗取他人信任并获取非法利益。
3. 客观方面: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特定身份的行为,并以此为手段进行诈骗。这里的“招摇”是指公开、明目张胆地假借身份,“撞骗”则是指利用这种虚假身份进行欺骗。
4. 对象:招摇撞骗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公民,也包括单位或组织,只要对方基于对行为人虚假身份的信任而交付财物或者做出其他财产性利益处分。
5. 情节严重:并非所有的假冒身份进行欺骗的行为都构成招摇撞骗罪,只有当其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即情节严重时,才会被认定为此罪。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也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明确了“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招摇撞骗罪是一种严重侵害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诚信体系的犯罪行为,对这类行为的打击和惩治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国家机关威信和公民权益的坚决维护。我们应协助司法机关依法查处此类案件,同时提醒广大公众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遭受此类犯罪行为的侵害。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法务为您解答了关于“招摇撞骗罪的具体行为表现有哪些”的疑问,如需进一步的法律帮助,请前往大律师网进行咨询。
大律师网合作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