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盗窃罪会构成暴力犯罪吗?

发布时间:2023-05-06 15:49:03 浏览:0
  盗窃罪不会构成暴力犯罪。关于“盗窃罪会构成暴力犯罪吗?”的问题,下面大律网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盗窃罪会构成暴力犯罪吗?

  就暴力犯罪来说,是需要出现暴力行为的,但在盗窃罪中,嫌疑人偷走财物后就跑了,是不会出现暴力行为的。因此,盗窃罪不会构成暴力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盗窃罪会构成暴力犯罪吗?

盗窃罪会影响下一代吗?

  如果当事人因为盗窃行为而被定罪量刑的时候,就会留下案底。案底不仅会对自身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下一代。当下一代需要考取公务员或参军等需要政审的,就会因为父母的案底而无法通过。因此,盗窃罪会影响下一代的。

  法律依据

  《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第九条

  《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第九条对政治条件有特别要求的单位征集的新兵除执行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外,对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不得征集【盗窃罪】:

  (一)在言行上同情或者支持非法组织或者非法活动的;

  (二)收听、收看境外反动广播、电视等传媒,传看过反动宣传品、淫秽物品,思想受影响,是非界限不清的;

  (三)有偷窃、打架斗殴、酗酒滋事等不良行为的;

  (四)参加各种宗教组织或者进行过迷信活动的;

  (五)纹身的;

  (六)长期在外地,现实表现不易查清的;

  (七)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不满言行的;

  (八)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被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

  (九)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因涉嫌违法犯罪正在被调查处理,或者正在被侦查、起诉或者审判的;

  (十)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参加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等非法组织、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或者进行过活动的;

  (十一)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是邪教、有害功法组织骨干分子或者顽固不化人员的;

  (十二)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者严重政治性问题的;

  (十三)其他不符合对政治条件有特别要求情形的。

  《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工作办法》第九条

  《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工作办法》第九条考察对象的家庭成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本人不得确定为拟录用人选【盗窃罪】:

  (一)因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社会影响恶劣的严重犯罪,或者贪污贿赂数额巨大、具有严重情节,受到刑事处罚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行为的;

  (三)组织、参加、支持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邪教、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参与相关活动的;

  (四)其他可能影响考察对象录用后依法公正履职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六条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盗窃罪】:

  (一)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

  (三)被开除公职的;

  (四)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

  (五)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以上是关于“盗窃罪会构成暴力犯罪吗?”的详细内容,大律师网法务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大律师网的在线律师。

在线咨询
找律师

*上万名律师在线权威解答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