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侵权时责任划分的标准是怎样的?
AI侵权时责任划分的标准主要是基于过错责任原则,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AI开发者或提供者的责任:主要考察其是否确保了AI产品或服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是否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如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要求。
2、使用者的责任:考察使用者在使用AI产品或服务时是否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以及是否存在过错行为,如恶意攻击或滥用AI等。
3、第三方的责任:如果第三方提供了数据、算法等支持,并因这些支持导致AI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第三方也可能需要承担责任。
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
为保护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以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为目的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有关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情形除外。
本法所称的技术措施,是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经权利人许可浏览、欣赏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有效技术、装置或者部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AI侵权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AI侵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或可能构成犯罪行为。
一、民事侵权行为
当AI系统或技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如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隐私权、名誉权等,且未达到刑事犯罪的严重程度时,通常被视为民事侵权行为。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要求侵权者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二、可能构成犯罪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AI侵权可能构成犯罪行为。例如,利用AI技术进行网络诈骗、侵犯他人隐私并造成严重后果、盗取或滥用他人数据等行为,可能触犯刑法中关于诈骗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相关规定。此时,侵权者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温馨提示】学习法律知识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解答,请点击咨询按钮,我们将尽快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