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法律对侵占遗忘物、遗失物的公示招领期限有何规定?

发布时间:2024-03-11 18:52:16 浏览:0
  在法律体系中,对于侵占遗忘物、遗失物的公示招领期限有着明确的规定。在发现并拾得他人遗失物后,拾得人有义务进行公告寻找失主,超过一定期限无人认领的,拾得人才能取得所有权,但需经过法定程序。

法律对侵占遗忘物、遗失物的公示招领期限有何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若无法通知权利人或者权利人不明确的,应当发布招领公告。公告期限为自发布之日起六个月。若公告期满无人认领,遗失物可以归拾得人所有,但拾得人应当向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若遗失物价值较大,拾得人还应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处理,并将所得价款提存至有关部门。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五条: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六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七条: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八条: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但是,遗失物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变价后所得款项,应当扣除为保管、处理遗失物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后,剩余部分上缴国库。

侵占遗忘物与遗失物的法律定义有何区别?

侵占遗忘物与遗失物在刑法中均被视为侵犯财产权的行为,但两者在定义和构成要件上存在明显区别。

1. 遗忘物:遗忘物是指权利人由于疏忽而暂时遗忘在特定场所的物品,该场所往往与权利人的活动轨迹或生活、工作环境有关,且权利人能够通过回忆确定物品的大致位置。例如,顾客在餐厅忘记带走的手机。侵占遗忘物,是指行为人在明知是他人遗忘物的情况下,非法占有并拒绝归还的行为。

2. 遗失物:遗失物则是指权利人失去对物品控制,无法明确物品所在的具体场所,一般是因为不慎丢失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找回的物品。如在公共场合丢失的钱包。侵占遗失物,是指行为人在拾得遗失物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为他人之物,却故意隐匿不交出或者据为己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同时,《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明确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法律责任认定上,无论是侵占遗忘物还是遗失物,都可能触犯刑法规定,但具体认定时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知状态、行为表现以及物品种类、价值等因素。

侵占遗忘物与遗失物的主观故意认定有何异同?

侵占遗忘物与遗失物的主观故意认定,主要涉及《刑法》中的侵占罪。根据法律规定,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

1. 对于侵占遗忘物的主观故意认定:行为人必须明知该物品是他人遗忘的,并且在明知的情况下,仍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行为。这种故意不仅包括对物品属于他人所有的认知,还包括对物品处于遗忘状态的认知,即行为人应当意识到物品的所有者由于疏忽而暂时丧失了对该物品的实际控制。

2. 对于侵占遗失物的主观故意认定:同样要求行为人明知该物品为他人遗失所有,且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相较于遗忘物,遗失物一般情况下并非因所有人短暂遗忘而在原地遗留,而是因为不慎丢失,其位置可能被转移,因此行为人在发现并占有遗失物时,除了需认识到物品非自己所有外,还应认识到物品已经脱离了所有者的实际占有状态。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第一款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同条第二款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侵占遗忘物与遗失物在主观故意认定上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对物品状态的认知差异上,但两者均要求行为人明确知道物品属于他人所有,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非法占有行为。

我国法律规定了对侵占遗忘物、遗失物的公示招领期限为六个月,期间无人认领的情况下,拾得人可通过合法程序取得所有权,但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遗失物得到妥善处理,尊重和保护原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或错误请向大律师网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找律师

*上万名律师在线权威解答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5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