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手机站 |
律师黄页 | 会员中心 | 微办案APP
刑事法律常识
刑事法律常识
公司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民事法律常识
经济法律常识
非诉讼法律常识
涉外法律常识

共同侵权责任的类型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8-06-13 15:36:01 浏览:0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加害人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加害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构成的情形。那么共同侵权责任的类型有哪些呢?接下来大律师网的小编对此问题整理了相关的资料,欢迎阅读。

共同侵权责任的类型有哪些?

  (一)主观共同侵权行为

  主观共同侵权行为,又称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它是相对于广义的共同侵权行为而言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8条就是对广义的共同侵权行为作出的明确规定;而主观共同侵权行为是属于第8条的范畴,它具体是指数人基于共同的意思联络(共谋)而做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数人因共同侵权行为造成损害者,各人对被害人因此所受的损害负其责任,该条文中所称的“共同”,系指主观的共同,即有共同的意思联络。

  (二)拟制共同侵权行为

  将拟制共同侵权行为放在主观侵权行为之下的用意在于:二者都属于有意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之范畴,主要区别是:实施教唆、帮助的行为人不一定是真正实行加害行为的人,但是与实行加害人具有共同侵权之意思联络。在数个实施加害行为人中,一个或数个(不达到全部)加害人具有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可能,故而不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民法通则》对教唆、帮助行为未作规定;《民法通则意见》第148条将教唆、帮助行为认定为共同侵权行为;从《侵权责任法》第九条的规定来看,已经明确将教唆、帮助行为看作是共同侵权行为的一种。拟制共同侵权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教唆人、帮助人实施了教唆、帮助行为。所谓教唆行为,是指利用言语对他人进行开导、说服,或通过刺激、利诱、怂恿等行为使被教唆人接受教唆人的意图,进而实施某种侵权行为。教唆行为只能以积极的行为方式作出,消极的不作为不能成立教唆行为,教唆行为可以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加以表达,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秘密进行,可以当面教唆也可以通过别人传信的方式间接教唆。所谓帮助行为是指给予他人以帮助,如提供工具或指导方法,以便他人易于实施加害行为。帮助行为通常是以积极的作为方式作出,但具有作为义务的人故意不作为也能构成侵权行为。帮助的内容,可以从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在行为人实施加害行为之前,也可以是实施过程之中。

  2、教唆人、帮助人具有教唆、帮助的主观意图。一般而言,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都是教唆人、帮助人故意作出的,教唆人、帮助人能够意识到其作出的教唆、帮助行为所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所谓“能够意识到”就是指教唆人、帮助人不一定是以直接故意的心态去实施教唆、帮助行为,而能够以其他不作为方式达到加害的目的。在帮助侵权中,如果被教唆人不知道存在帮助行为,也并不会影响帮助行为的成立。

  3、被教唆人、被帮助人实施了相应的侵权行为。这一特征就要求,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与被教唆人、被帮助人实施的加害行为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如果被教唆人、被帮助人实施的加害行为与教唆行为、帮助行为没有任何关联,而是实施加害行为人另外独立实施的,那么就该加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由其独立承担,与教唆人、帮助人无关。这一点与刑法的教唆犯罪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刑法中,即便被教唆人没有按照教唆人的指示或意图实施犯罪行为,教唆人的教唆行为仍然可能构成教唆未遂。

  4、被教唆人、被帮助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侵权责任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此款中的“他人”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之人,应当与教唆人、帮助人承担连带责任。第二款规定:“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唆人、帮助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被教唆人、被帮助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仍然实施教唆、帮助行为的,理应承担全部或大部分侵权责任,即只有当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时候,由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所谓“相应的责任”,是指依据监护人的过错程度来确定承担的责任。

  (三)共同危险行为

  共同危险行为,也可以称为“准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危险行为,对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不能判明谁是加害人的情况。关于共同危险行为,我国《民法通则》以及《民法通则意见》都未作规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一次从实体法规则的角度对共同危险行为进行了初步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成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危险行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10条在借鉴了司法解释的基础上,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共同危险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危险行为除了具备侵权行为的一般要件外,它还具有以下的特别要件:

  1、数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故意。

  2、数人实施了危险行为的同时性或相继性。

  3、数人实施的加害行为具有危险性。

  4、加害人的不可确定性。

  5、共同过失与结果的统一性。

  (四)客观共同侵权行为

  客观的共同侵权行为,又称为行为关联的共同侵权,也称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事先并无共同的过错,而因为行为偶然结合致同一受害人遭受同一损害。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1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第12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第12条的规定是对于第11条规定的补充,即在数个加害人都不足以造成损害时,根据自身责任大小承担责任。

  与其他几类共同侵权行为相比,客观共同侵权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数个行为人“分别实施”加害行为。相比于第8条有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规定,第11、12条要求数个行为人之间相互独立。“分别实施”是指实施加害行为的数个行为人之间不具有主观上的关联性,各个加害行为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个行为人在实施加害行为之前以及实施加害行为的过程中,没有与其他侵权行为人有共同的意思联络,也没有认识到还有其他人也在实施类似的加害行为。

  2、数个侵权行为人的加害行为是偶然结合而造成对受害人的同一损害。“同一损害”是指数个加害行为所造成的的损害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并且损害的内容具有关联性。相较于第8条而言,第11、12条更强调损害的同一性。在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的制度之下,只要行为人有意思联络的故意,并且客观上实施了加害行为,那么即使各个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不同,同样构成共同侵权,由数个行为对受害人的全部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在这些损害结果中,有的损害结果可分而有的损害结果不可分。

  3、在责任的承担问题上,根据个体侵权人的加害程度而定,分别可以适用连带责任或者按份责任。第11条中的“足以”是指即便没有其他加害行为的共同作用,自己单独的加害行为也能造成全部损害,故而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方式,规定了比较严格的连带责任。然而,第12条中规定数个行为人承担按份责任,它适用的是过错责任的规定。

  以上就是大律师网的小编整理的有关“共同侵权责任的类型有哪些”的全部内容,共同危险行为,也可以称为“准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危险行为,对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不能判明谁是加害人的情况。如需解决更多法律疑问,欢迎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

  (编辑:小思)

在线咨询
找律师

*上万名律师在线权威解答

公众号 手机站
公众号 - 大律师网(Maxlaw.cn) 手机站 - 大律师网(Maxlaw.cn)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地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59-1号803室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

400-668-6166

Copyright © 2008-2024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8005907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6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