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危险物质致人伤亡如何定罪?
投放危险物质致人伤亡的犯罪行为主要涉及两个罪名:一是投放危险物质罪,二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则是一个兜底条款,包括了除已明确列举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之外的其他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
1. 投放危险物质罪:根据《刑法》第114条和第115条规定,投放危险物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投放的危险物质未被《刑法》第114条所明确列举,但其行为性质和社会危害性与投放危险物质相当,也可能构成此罪,处罚原则同投放危险物质罪。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5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投放危险物质罪中的“危险物质”包括哪些?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我国刑法中危害公共安全的一种犯罪行为,其核心在于对“危险物质”的非法投放。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危险物质”是指具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特性,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物质。
1. 毒害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有毒化学品、农药、生物毒素等,这类物质一旦被投放到环境中,会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2. 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废物等,由于其放射性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引发基因突变和癌症等严重疾病。
3. 传染病病原体:例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物质如果被恶意投放,可能导致重大疫情的发生,威胁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明确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也对此类危险物质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投放危险物质未遂是否追究刑事责任?
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被视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即使该行为未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依然可能构成犯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
投放危险物质罪属于行为犯,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不论是否实际造成危害结果,都已经构成了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对于这种情形,我国刑法原则上是按照既遂犯的刑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并不免除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和第一百一十五条分别规定了投放危险物质罪:“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投放危险物质未遂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会被认定为犯罪未遂,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并可以根据具体情节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投放危险物质致人伤亡是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将严格依照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具体案情,对行为人的犯罪事实、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并依法予以严惩,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提醒广大公众要尊重法律,珍视生命,不得以任何形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是您获取法律知识的绝佳平台!在这里,您可以关注3万+注册律师的日常科普,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遇到法律问题?点击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他们将为您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